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千三百一十六章 假途灭东(1/2)

作者:木恒
三人沉默。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若无封神野心,他们这些重臣,根本不会打东百的主意。
一来对方向来恭顺,二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来,朝廷用来征战的钱,拿来自己花销不好吗?
兵者,国之大事,边功虽然好,但很容易翻车的。
而现在,三人就开始绞尽脑汁思考解决之法。
许久。
工部尚书率先道:
“想要让数千万丁不生事,必须让其认为自己也是大明之人,大明之众。”
“既然如此,那就要先将文字同一,接着就是话音也一致。”
“文字统一倒好说,他们号称小*华,本来就用的是大明文字。”兵部尚书说道。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文字是推广起来有一些难。”
“他们总觉得我们汉语学习起来太难。”
吏部尚书点头道:“没错,尤其是那些繁体字。”
“所以说我们下一步还是要把字简化,这样的话才可以方便学习。”
“说的是,我们就开始搞一下简化,至于说什么繁体字美观,简体字不好看,会断了传承,不用在意。”兵部尚书说道。
没错,在封神面前,什么文字传承,对他们来说算个屁?
这都是小事。
只要是有利于他们封神,什么事情他们都愿意做,都愿意学。
再苦能比科举苦吗?
十年蹲坑,场内场外都要考虑到。
那么多名人名士科举都失利。
这东西不光看学识,还得看家世,看名声,看运气,看身体……
看的东西太多了。
就像唐伯虎,明明是大才子。
偏偏碰到一个大嘴巴的主考官,说他一开始就能中状元。
结果可好,被妒忌者告了。
别说进士,就是解元都没了,整个人都身陷大牢。
这就是科举之难。
好在唐伯虎比较幸运,上面有神在谈话时,提了一句。
说他是冤枉的。
不过有失也有得。
正因为如此,唐伯虎才能在诗词书画上更有成就。
这话,就让他们通过看口语看出来了。
于是给恢复了功名。
但唐伯虎再也不进科场了。
白白浪费一个大才子。
唐伯虎是真有才能的。
有人说过,如果唐伯虎没有遭遇一难,也是一个能封神的人物。
结果就因为遭遇不幸,而这样浪费了。
他们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所以他们无论什么事都肯做。
都愿意低头做。
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点都不害怕。
于是他们为了征服东百。
决定先搞起汉字简化。
毕竟征服土地不是目的,要同一到一起,才是结果。
才能真正封神。
抢下几千里土地,然后没几年又丢了。
那是没用的。
兵部尚书又问道:“你们的夹袋里还有人吗?”
工部尚书道:“我这里倒是有几个人,是几个来自于西方的传教士。”
“那些西方传教士,他们倒是想出了一种以什么罗马字音来拼我们的汉字。”
“我看了看的确是有利于儿童学习汉字。”
“以前要半年才能学会,现在只要短短一月就可以识得不少字。”
“如此甚好。”兵部尚书大喜道。
如果是在以前的话,他们肯定会反对。
因为他们是科举出身。
人都是习惯于上车之后就将车门关上的。
尤其是公交车。
大家都是倾向于垄断知识,垄断科举。
他们肯定不乐意让汉字识别更容易。
所以繁体字一直没有去除。
虽然也有简化字。
但他们肯定觉得文字越难越好。
甚至连个标点符号,他们都不乐意推广。
最后只弄出个句读来。
而且一直也没有搞出现代标点符号。
总之就是因为大家没有那个动力。
而现在不一样,现在他们有更大的目标。
他们如果能够成了神,谁还在乎这些凡间一点点垄断,一点点利益。
因此吏部尚书催促道:“仔细说说,那些传教士是怎么做的?”
这时工部尚书道:“我们之前不是有反切法吗?”
“就是用两个字,来切一个字,用前面那个字的声母和后面那个字的韵母,去拼出一个字来。”
“现在他们直接用罗马字母来编造我们的声母和韵母,进而拼写现在文字。”
随后,三位尚书开始研究起来罗马文字。
这东西可比科举难度低多了。
实际上早期科学和形式逻辑难度并不高。
比那些绕来绕去不确定的八股文容易得多。
随后他们个个大喜。
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推广文字。
“好了,文字这方面搞定了,我们还需要找一个借口才可以,毕竟名正言顺,出师有名,东百的那些百姓和两班大臣才容易接受两邦合并。”吏部尚书说道。
“借口还不好找吗?正好那些倭寇们不是屡次入侵吗?”兵部尚书随口就道。
看来他早就关注类似的事了。
“正好趁着倭寇入侵,我们可以先派人去挑拨倭寇,诱.惑倭寇入侵东白。”
“到时候我们派大军援助东百,再来个假途灭虢,直接就地将东百吞并。”
“名义上就说是为了他们好,防止以后再被倭寇折腾,相信那些底层百姓是不在乎的。我们只要降低些赋税,让他们比以前过得好一些。”
“然后苦一苦两班大臣,骂名就让他们的国王背,这样的话,不出二十年百姓就将他们忘记了。”兵部尚书得意洋洋道。
“高,实在是高。”
“大司马就是大司马,果然有古代纵横家之风,谈说之间,灭人一国。”工部尚书佩服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哈哈哈,说是这样说,真要做起来可难。”
“当然难了,不难的话,也不会轮到我们来做,我们去把那国灭了,相信肯定能封神成功。”吏部尚书鼓励道。
“嗯,为了成神大业,自然不会畏惧这其中的难度。”
“只是推行我们文字,灭国都容易,但收复百姓的心不容易啊。”工部尚书又道。
“这话从何说起?”
“因为我们自己的粮食也不太够用,年年各处都有饥荒,还要从海外买粮赈灾。”
“想要征服东百,就得长期驻扎,长期驻扎又不能消耗对方的粮食,不然的话,对方百姓就会受苦,就会反抗我们。“
这时,吏部尚书突然道:“关于粮食,我年轻时倒是接触过一个来自南部大洋的志士。”
“他给我家献上了一种叫做红薯和土豆的东西。”
“那两个东西经过我家族20年养育,发现耐贫瘠,不挑好地,可以在烂地、沙地、山地、坡地甚至路边就能种,产量也高,至少比小麦水稻高出两倍以上。”
“就是含水量大,吃起来也容易烧胃肠,不是中产人家喜欢吃的。”
“犄角旮旯的都可以种,而且都有收获。”
“只是容易生病,需要选取无病者健康者种植。”
20年?
两个人顿时明白了。
这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看来就是吏部尚书给自己预备的大杀器。
当然真正的粮食作物推广可没有那么容易。
归根到底是百姓太穷。
抗不起风险。
幸好红薯和土豆只需要烂地做实验就行。
要是拿好地做实验,大部分百姓不可能这样投资的。
因为一年没有收成就要饿死人。
大部分百姓就是循环在破产线上。
所以才有十户百年后,延续不下来三户。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去种植这些作物,那样的话,粮食就不是问题了。”
…………
半年后。
东百之地,得到消息。
这个消息就是倭寇要入侵了。
顿时从上到下,从国王到两班大臣,还有沿海的百姓,一片慌乱。
有人还以为这只是造谣。
然而,仅仅十天后,果然倭寇真的入侵了。
一群群穷凶极恶的倭寇武士,领头拿着打刀就砍上岸边。
再次来到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欺负东百人。
打不过大明就来欺负东百。
当然他们得意是,有一段时间,也曾经横行在大明东南。
一百来人,就能转战千里,吓得卫所兵不敢接战。
只是后来随着重新整顿,他们的好日子不再了。
加上大明又开海,对外贸易,海寇就少了。
而现在他们又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去东百来抢东西。
东百反而是更加弱了。
反正万事求大明就是了。
而这一次,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最后一次求了。
以后就不用求了。
东百还是照例请求大明出兵。
大明很痛快。
一口气就出了8万兵。
8万兵已经很多了。
其中步兵6万,骑兵2万。
然后再配上3万民夫。
合计是11万。
号称20万人,浩浩荡荡,进入了东百之地。
然而,当他们进入之后,他们没想以前那样,忙着剿匪,杀倭寇。
竟然原地派人推广汉字。
甚至征召了一批小孩子,教授他们学习汉字汉语。
这是在做什么?
一位东百使者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上前询问。
结果领军大将说:“只有让孩子们通晓文字,才能建立更好的通讯,以后你们再有事,我们就可以方便地过来,并且迅速有一批后勤人员帮忙。”
那使者似懂非懂,觉得有点用,又觉得没啥用。
指望一群孩子能做啥?
接着他更加看不懂了。
因为那领头大将又安排一群文官,在驻扎地开始推广新粮食作物。
拿出一种红薯,告诉他们,让他们种在山坡、家里,家后,甚至路边……
说这是一种新粮食。
不挑地方。
而且吃起来还可口。
这些农民于是试探地种下了。
毕竟那是官兵,不得不顺从。
那些官兵人却很好。
每天还帮助他们打柴挑水。
一群封建时代的士兵,能做到这种事,可想而知,他们的领头上司,是花费了何等心思。
别说吃兵肉,喝兵血,肯定还自己添加不少钱粮进去。
也只有倾家荡产造反的人才能比了。
那些官兵,干活之后,就告诉那些百姓他们本来也是大明百姓。
祖上本是一家人。
说他们是商朝的微子后代。
又说是什么三国时期的后人。
总之大家是一家人,所以帮助他们干活是正当的。
不用担心。
百姓们哪见过这种事?
实际上经过村庄的士兵,不去糟蹋良田,不去抢人抢粮食,甚至不烧村子的,就是上等均队,就是他们的福气。
而现在这些大明官兵,竟然能做出这些事。
那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