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千一百零五章 更换东南(1/2)

作者:木恒
等到闻人升推荐完,王巡抚将这些人召集在一起。
“你们都是我的世侄所推荐,我相信你们的能力。只要做的好,本官会以你们的功绩,保举你们一个九品左杂官……”
听到这里,跪在地上的帐房们,个个感激涕零。
如果真的成为官员,那就是一步登天。
从民到官,这是多难的事情啊。
小民们能知道的路线,也就是考科举了。
科举之难度,是个人都明白。
很多博古通今的大才,都可能一生不能中举,甚至中不了秀才。
而他们却有可能成为官,不,哪怕是成为吏员,也是好的。
闻人升看着这些人,心中摇头。
这王巡抚的话一听就是画大饼。
这么多人,怎么可能一一保举?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办好这件事难度有多大。
可是有生命危险的。
土地,这东西,足以让人铤而走险。
他们不敢对巡抚下手,难道还不敢对具体的办事员下手吗?
这些人秉性老实,肯定想不到这一层,肯定会认真查看清理。
这就太容易得罪人。
本来他们的性格就是容易得罪人,不然的话,也不会落魄。
反正现在的大明,已经很腐了。
不过,对闻人升来说,这个腐烂的大明里面,还有5%的优秀之人。
只是没有人将这些人组织在一起。
如果能将这5%的人给组织在一起的话,那他们必然能变得很厉害。
全大明人口是1亿到2亿之间。
5%的话就是500到1000万。
而满清崛起,不过是靠着六万兵,20万丁口而已。
中间还不停地将野人女真抓捕进来,补充损耗,前后至少损耗了上万人不止。
如果这500万人聚集在一起的话,闻人升相信会所向披靡。
只是靠着最传统落后的忠孝思想,也足够碾压一切。
问题如何将这些人集中在一起?
那得发展古代物流。
但是古代交通太差,唯一好的交通,那就是水网交通。
比如为什么花费大代价开运河?
陆运成本是水运的20倍以上。
运输粮食,一辆大车,需要两头骡子来拉,需要一个车夫,只能拉700到1000斤,最多也不能超过2000斤。
车辆还要时时维修,跑不了100里路就要修理车轮和其他部分。
而一个车夫两头骡子,一天最多走60里,数百里路要半个多月,就要吃很多东西。
同样一艘普通小船,也能装载2000到7000斤的东西,只需要2个人,甚至顺水的话,1个人就可以撑船走了。
别说海上可以靠风航行,不需要人力,更加节省。
人吃得肯定比骡子少,而且船的维护周期也比车子少的多。
毕竟一个要在崎区不平的道路上不停摩擦,碰撞,翻滚;另外一个是在平缓的水道上行进,只要不碰礁石就没大事。
所以进军者,有水路者必然要走水路,除非必要,比如偷袭,否则没有几个将领非要走陆路的。
所以闻人升心中想到了一个法子。
沿海建立海运物流。
沿河建立河运物流。
陆路不去碰。
陆路涉及到的势力太多太多了。
相比之下,河运和海运相对少一些。
毕竟你得有船才能在水上设卡,还得是好点的船,一般乡绅干不了这事。
就像后世没人能在空中设卡收税一样……
物流建立起来后,这500万人,闻人升就有可能聚集起来20万人。
毕竟沿河,沿海还是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城市。
这些人,可以说都是公心大于私心,都愿意效力到死,都愿意拯救大明的。
即便大明很烂,他们仍然愿意。
归根到底就是长年累月的忠孝,深入他们的心了。
忠于大明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像卢象升啊,洪承畴啊,又比如某些世代将门。什么尤家,麻家……
贺家。
曹家。
那些将军们,虽然喝兵血,但他们还是愿意拼死救大明的。
只可惜他们集中不起来,他们只能被那些个废物给连累,在战场上,给拖后腿,一起带崩溃。
导致总体看似很多,然而一到战场就是以少打多。
搞定这事后,闻人升离开巡抚府。
他又去找商铺来投靠自己。
再搞什么店铺了?
一是铁匠铺,二是木匠铺,三是布店。
这些都和造船有关的。
当然现在他还是在西北,他迟早要转到东南之地。
东南水网,才是物流行业的最好发展之地。
因为他没法使用跨越式的先进技术,那只能进行整合。
而整合就是利用先有技术结合到一起。
他命令谢长庚就找。
很快就找到了七八家愿意投靠的。
实际上很多商家都是投靠无门的。
他们哪儿有门路靠到巡抚大人门下?
甚至县令,主簿这样的官,他们也是靠不上的。
他们就是艰难求生,应付着衙役和各种混混的压榨,不知哪天就会被当成肥羊宰杀了去。
那些有大钱赚的商家,都是有背景的官员、勋贵、太监、藩王们开设的。
比如盐,比如丝绸,茶叶,生丝,钱柜等等……
一开始就不需要另找靠山的。
闻人升就让这些人投靠到自己名下,拿了帖子给他们。
出了事,就拿帖子去门房。
现在他是秀才,又是抚台的红人。
他又没有动那些大商家的蛋糕。
不过是找些小虾米当他们的靠山。
这点面子一般官僚还是会给的。
大不了吃别人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反正商家就像野草,今年被割,明年又会再长。
他们自然不管,最后长出来的会是何等可怕之物。
前前后后挂靠了十三家大小店铺,最高的本钱就是谢长庚的2万两,最低只有200两。
合计5万两的商本。
他一个抚台背景的幕僚,还能罩得住。
至于别的幕僚为啥不这样干,因为太费心了。
他们才不想天天给别人撑腰,他们要的是轻松来钱。
比如吃干股,万事不操心。
然而他们忘记了,那样的话就不得人力,不得人心。
当闻人升在富集店铺,整合店铺人才,王巡抚的动作也开始了。
清理田亩。
仅仅半个月,他们就从王府太监那里清出来2万亩土地。
还要超出王巡抚的预计。
这都是占的官田。
也就是本来就是官府的土地,大明土地属性很复杂,有民田,有官田,有皇庄,有军田,有藩王所有,有太监占田。
有很多土地都很肥沃。
该镇多出2万亩官田的话,那就是一年能多产8万石细粮。
原因很简单,那些土地都是沿河,有水渠甚至有水车的土地。
好地才值得王府太监下力气。
旱涝保收,不是空话。
甚至多下点力气,多精细化管理一下,也不用什么领先技术,只要将这时代农书里讲的东西给用上,就能每亩多产一石,也就是多产2万石。
其实农业技术传播极慢。
即便有农书,但大部分人是文盲,秀才又不屑于学杂学,都将精神用在科举的八股经义上。
这就导致辛辛苦苦积累的技术,最后流传不开,不能促进社会进步。
儒学一家之害,莫大于此也。
虽然有少数儒生也意识到杂学重要,难以改变众人之心态。
清理出两万亩后,王巡抚就宣布停下了。
这也让蠢蠢欲动的暗流,戛然而止。
反正就是完蛋了两个中饱私囊的太监,藩王对上巡抚,并不占据优势。
何况巡抚是给朝廷增加了用度。
天子看到之后,只会高兴。
至于有“亲亲”之说,在8万石粮食,约合4万两银子面前,即便给佃农一半,也有2万两,两个太监算什么事?
皇上不可能为这事罢免一方巡抚,只会夸奖对方办事办的好。
除非对方招惹到更大的势力,惹得皇帝也麻烦时,巡抚才会倒霉。
比如崇祯后期的薛国观,这位老兄就很勇勐,提出“在外的群僚百官的借款,由我等承担;在内的皇亲国戚的借款,非由皇上决断不可。”
明明是为了朝廷用度着想,结果遭受勋贵利用皇子生病一事造谣反击,崇祯自己没有担当,畏惧退缩,反而暗恨这位老兄,最后趁着有人弹劾他,就将他干掉了。
要知道对方可是阁老辅臣,自从夏言被杀,他是第二个被杀的辅臣。
这种事多了,也难怪最后李自成进攻bj,无人防守,无大臣抵抗,9成直接跪地投降。
崇祯无处逃亡,直能吊死。
活该。
不知好歹,没有担当,分别不清楚谁是为国。
即便这位老兄有些私人问题,但心地和目的是好的。
所以闻人升可不会给这位老兄效力的。
当然他只会为自己效力。
有位兄台说的对,靠山山倒,靠河河干,只有靠自己。
女真能夺天下,阴谋诡计很多,但核心还是自己的核心2万披甲人,3000白牙喇,1500葛布什贤。
他们的优势就是步战列阵,骑兵两翼,阵而后战,以强力的步弓,重甲步兵,列阵进攻,打击敌人动摇,然后以骑兵两翼包抄动摇敌人。
最后敌人溃退,以骑兵屠杀。
每次大胜都是全灭敌人,自己若是输,则是小败,有骑兵压阵,能够从容退却大部分。
等于玩游戏时,保存着核心兵力,不停增长经验。
很多白牙喇都是20年以上的老兵,三甲不死,不停作战。
上阵时,自己主动就能列阵,发现敌人缝隙,动摇敌人士气。
投掷、射击、肉搏,体能,耐力技能都点满了。
他们平时享受着最高的待遇,内斗也牵扯不到他们,一直专业作战。
闻人升同样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武力。
那就要搞降维打击。
利用海运和河运建立大规模的物流体系,以此建立优势兵种,这才能碾压对手。
以船作为骑,败者上船逃走,胜者攻城略地。
最可惜的就是郑成功,寿命39岁就死了,他虽然在应天下惨败过一次,但后来还是有能力继续挽回的,因为他有战略优势。
他的海军是绝对强大,拥有海上绝对的优势。
他复台成功。
清朝要到康熙年间才能打败已经衰退很多的郑家水师,那时候郑成功已经死了20年了。
那时候郑家内部混乱不堪,实在是没法打了。
另外一个关键的还是他爹,郑芝龙,毕竟只是海商出身,不是一个族群,没有一个明确目标,导致大好局面拱手送人。
郑成功能看到收复台,来作为根据地,战略眼光就强出他爹十倍不止。
后世名声更加强出千倍了。
闻人升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后,就开始继续支持王巡抚,同时寻找位于江南之地的巡抚。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那就是建福一地的巡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