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4章 最后一课(2/2)

作者:万古青天一株柳
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我补充一句,学校肯定希望你们都填985的院校。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尽量选好专业,一定要考虑就业,不要只看学校的牌子。”

卿云心里叹了口气。

黎叔的话是至理名言。

但很可惜,这样的话,在世纪初,没几个人听得进去。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学生,对985的名校牌子趋之如骛。

完全不管四年出来后到底找不找的到工作。

有些专业,哪怕是在世纪初,就业率也是低得可怕的。

黎方平看着学生们脸上的表情,也知道自己这话是白说了。

苦笑了一下,摇摇头,他将讲台让给了早在门外等候已久的语文老师李晓波。

走上讲台的李晓波,此时的模样和平时大相径庭。

台下本来还在叽叽喳喳讨论的学生,此时都被惊的说不出话来。

身着民国长衫的李晓波笑了。

这样寂静的氛围,在他的课堂上从未出现过。

一袭长衫,长身而立,李晓波双手撑在讲台上缓缓的开了口,

“这是最后一课,今天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听讲。”

说罢,他的眼神在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脸庞上缓缓扫视了一遍。

学生们闻言,纷纷肃然坐好。

不仅仅是给面子的问题,还有‘最后一课’这四个字让他们感伤了起来。

“到今天,你们都读了十二年的书,不短了。

虽然在我的课堂上你们都比较闹腾,但作为基地班的学生,你们一个个的其实都比普通学生更加努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所以,在学生时代,你们取得了比普通学生更加优秀的成绩。

高考,拼的是各学科的总分。

于语文一科,你们只是背了许多,掌握了很多的答题模板,学会了很多八股文的技巧。”

说到这里,众人脸上纷纷露出了些许的惭愧之色。

他们何尝不知道,语文才是最美的学科?

但高考的指挥棒便是如此,阅读理解,自己的理解永远是错误的。

李晓波笑了笑,继续讲着,“有人说,你们在读书时,赶路赶得着急了些。

只是死记硬背那些诗词曲赋,不明其意,也没来及去品位那些文人风骨。”

说罢,他顿了顿,摇了摇头,背着手在教室里踱着步子,

“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小时候记忆里比较好,理解能力比较差。

所以我们需要在记忆里最好的时候记住它们,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用一生去感受和理解。

中式教育的意义在于知行合一。

提前为你灌输思想,在拥有相关阅历时,那一刻的五味杂陈、醍醐灌顶,也就达成了教育的闭环。

这也意味着,之前的文章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它们的任务。”

教室里渐渐的响起了掌声,卿云佩服的望着这位平时从来不管学生学习的老师。

前世,没有这一幕。

因为在前世的这天,这个班上大部分人都没有出现,都忙着复读的事去了。

李晓波点了点头,然后便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字。

以德服人、春风得意、牛郎织女。

“今天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这三个成语。”

见台下的学生们面露不解,他笑着说,
“我知道,这三个成语,你们初中、小学都上过。但,今天我重新给大家讲一次。

不用记笔记,记在心里。”

“以德抱怨,同学们,这个成语出自孔子的《论语》,完整版是什么?谁知道?”

台下的众人笑了,异口同声的背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李晓波微微一笑,“你们记住,不必温柔的对待伤害过你们的人。”

门外的黎方平佩服的笑了笑。

好的语文老师,从来不会只教课本上的内容。

“那么,‘以德服人’出自哪里?”李晓波又抛出一个问题。

语文课代表李雅丽赶紧捧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是‘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原文意思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

引申义是以良好的德行服务于人、使人佩服。”

李晓波点点头,继续说了起来,“我下面说的话,今天出了教室我就不认了。

你们记住了,孔子,其实是身高两米二的山东猛汉。

他的佩剑,名字叫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杂书一说叫做‘慧剑’,一说叫做‘紫薇剑’,还有一种说法……”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脸上浮起怪异的笑容,“叫做‘大德’!”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
敢情‘以德服人’是这个意思?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