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6章 玄德尽起西川兵,宛城无间道!(2/3)

作者:雨落未敢愁
其中的内容总结一下,主要的观点便是这三个。

第一,别看汉中之战打赢了,荆州这边也进展迅速,但曹操家底厚实,要想一下子把他打趴下,根本不可能,我方粮草不足,应当还是要采取守势,待时局生变,再做打算!
刘备虽然有了与另两家抗衡的实力,明面上比孙权风头还盛,但他仍然是三方中较为弱小的一方。不要说与雄踞北方的曹操相比,即便是与东吴相比,刘备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或许刘备手下有不少闻名于世的文臣武将,但是孙权麾下的实力也不逊色。

孙权本身的才能就十分出色,曹操曾夸赞称“生子当如孙仲谋!”

除此之外,孙权麾下的文臣武将阵容也十分豪华,吕蒙、陆逊两大都督个个都是文武全才,程普、黄盖、周泰等武将或许个人武力不及刘备的五虎将,但也不容小觑。

更重要的是,孙权占据的江东八十一县远比刘备手中的益州更富饶。

毕竟益州动乱,而江东一直安稳,未有大战,百姓安居乐业,基础自然比益州要好了。

刘备夺取汉中后,虽然实力上已经十分强盛,但是与曹操相比还是大有不如的,甚至还不如曹操一半的实力。

这主要是因为,整个汉朝时期的经济中心都是在中原地区,曹操所控制的区域不但人口多、耕地多,物产也非常丰富。

况行军打仗可不仅仅看谁手下的谋臣武将最多,人口的基数决定所能供养的士兵数量,而物产的多寡也决定着能够用兵的时长。

以这两个方面来看,刘备的实力都大大不如曹操,这也是为什么在诸葛亮北伐后期,必须号令妇女上战场运补给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基数不足,难以满足战争的消耗和需要。

刘禅信中此言,自然是不想要刘备去浪了。

我们还不是大优势,别人比我们猛多了。

高筑墙,广积粮,这才是正道!
当然,第二点,刘禅又提出来了,如果要保住现在的局势,给足魏国压力,是必不可少的,若刘备能够派遣西川之兵数万人去汉中,做出要攻伐关中的架势,可以吸引曹孟德的注意力,牵制魏国兵力,让他不敢将全部军力都放在南阳。

虽然益州要休养生息,但休养生息也是要看时候的。

曹公连续进为魏公、魏王,代汉之意已十分明朗。

显然,曹操正处于由“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代汉”的转型期。

此时,曹操尚未完全得到北方士族的普遍支持,曹丕即位后,推行“九品中正制”才拉拢士族,而原本对他持一丝幻想的拥汉人士则积极行动起来,曹操“内有忧逼”。

而最坚决打着“汉室”旗号的刘备,则成为拥汉派们最后的期望。

在汉中之战期间及以后数月,北方连续发生了许都之变、侯音起事、魏讽袭邺之图谋、孙狼起事等事件。

这些事件的起因,有的是因不堪曹操的征发,有的是出于挽救汉室,但多对刘备、关羽遥相呼应。

所以说,刘备确实需要休整,然而,最需要休整的是曹操。

曹操只要喘过气来,大家拼实力,刘备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大仗不能打,小战不能停,便是现在刘备一方应该做的。

这最后一点,刘禅则是提出,益州粮草难以为继,西川之兵去汉中之后,可作为屯田兵,建设汉中,至于短期的粮草问题,江东的七十五万石粮草,便可作为支援。

看完刘禅手信,刘备脸上的骄傲之色,是难以掩饰的。

这便是我刘备的好儿子!

当年对甘夫人的那一拔,含金量还在上升!
“孝直、孔明,太子的信,你们看一看罢。”

刘备将信件交给诸葛亮与法正,二人见刘备脸上的神情,自然也是知晓其心情不错的了。

殿下在心中到底写了什么?
孔明心中好奇。

两人快速的将信中的内容看完,眼中亦是有惊诧之色,法正脸上带笑,点头说道:“殿下在荆州数战数胜,然而心中并未生起轻敌之念,反而愈加谨慎,对这天下大局的看法,还是那么一针见血。”

百战百败,仍不气馁,这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品质。

但百战百胜,心无骄纵,这就更加难得了。

很多人不是承受不了失败,而是打了胜仗之后,心中升起骄纵之情,看不起天下英雄,最后的下场,自然就凄凉了。

诸葛孔明羽扇轻摇,眼中神光闪烁。

说实话,他都想要去荆州,辅佐殿下与魏王争锋了!

成都有法正,何须他诸葛孔明?
原本刘备让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他是不同意的。

大战不止,民力凋敝,这可是长治久安之策?
应当与民休息,训练士卒,统一思想,发展经济,屯田蓄粮,日后才有与孟德争霸的实力。

加之荆州在孙权与曹操两面包围之下,你一面去打襄樊,另一面孙权来偷袭了怎么办?
事实上.
还真与他诸葛亮想的一般。

唯一的不同,那便是殿下去了荆州,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否则的话,江陵若是被孙权所占,那他心中的担忧,便成为现实了。

“殿下之计,字字珠玑,大王可用此计!”

原本从汉中撤军,便是因为粮草不够,现在荆州不用益州来供粮,甚至孙权送来的粮草,还可以支援一部分到益州,那派几万大军过汉中,那还是可以的。

益州百姓还撑得住!

刘备亦是点头。

“我儿此计甚好,明日在王宫召集众将,准备北伐关中之事。”

虽然去汉中,他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北伐关中,而是要牵扯魏国兵力,但这架势要做出来。

现在成都中,恐怕魏国、江东的眼线不少。

况且
架势做足了,说不定到时候关中一乱,还真给他找到机会了也说不定!
“大王英明?”

英明?

不过是有一个好儿子罢了。

刘备拍了拍腹肌消失不见的肚子,心中还颇有些惆怅。

他刘玄德亦是不得闲啊!

还以为这闲适的日子能过得长一些。

但劳碌命就是劳碌命。

还是振奋精神,为实现心中之志而奋斗罢!

儿子虽然厉害,但他这个老子,岂能输给儿子?
榜样得做好来!

刘备眼神闪烁,之前睥睨天下的霸气也是由他身躯散发出来。

便让孤最后发光发热,为阿斗铺平道路。

若是在他有生之年,能实现心中抱负,亲眼见到三兴大汉,那便更好了!
成都。

太子府中。

张佩兰对镜梳妆。

只见她乌黑如泉的长发在雪白的指间滑动,一络络的盘成发髻,镜前徘徊,万种风情尽生。

“玉娘,姐姐可好看?”

粉雕玉琢的小萝莉张佩玉赶忙点头。

“阿姐好看极了!”

她忍住伸手去摸张佩兰的发丝,撒娇一般的扑在张佩兰身上,柔声奶气的说道:“玉娘也要像阿姐这般好看。”

兰娘脸上笑颜如花,她一把将玉娘抱起来,说道:“等你长大了,阿姐我为你梳妆打扮,现在,让阿姐给你编两个小辫子。”

闻言,张佩玉头点如捣葱。

她老老实实的坐在张佩兰身上,任由头上秀发一络络的被张佩兰拿起。

正在张佩兰给妹妹编辫子的时候,门外却是传来了侍女的声音。

“姑娘,荆州的使者来了,好似殿下有送信过来!”

殿下?

张佩兰浑身一震,此刻心跳不自觉的加速跳动起来了。

殿下送信过来了?
天可怜见。

在成都,她思念刘禅,都快有相思病了,不然也不至于时常到太子府来。

这府宅后院,她直接置办了一间闺房,在闺房小院外,种了些花花草草,每日不是在织衣,便是在想念郎君。

如今听闻刘禅有信送来,她也顾不上为张佩玉编辫子了,将她自身上放下,便火急火燎的快步走出房间。

留下一脸懵逼的张佩玉。

她辫子才编了一半,此刻对着铜镜,看着自己现在滑稽的模样,小嘴一扁,眼泪差点就下来了。

阿姐穿得如此漂亮,却把我搞成这幅模样。

然而此时的张佩兰,心中只有好郎君,哪里还顾得上她这个好妹妹?

很快,在内院府门外,张佩兰见到了从荆州来的使者。

“小人见过姑娘。”

使者一见张佩兰,连忙低下头行礼。

张佩兰轻轻点头。

“殿下有送信件过来?”

那使者轻轻点头,此刻他双手捧着一个包裹。

那蜀锦所包裹着物件,看起来颇为沉重。

“便是这些了。”

张佩兰随身侍女喘着粗气,方才一路小跑,她才追上张佩兰,此刻她满头是汗,上前将包裹接过来。

“辛苦使者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上下打点,方能收买人心。

别看这使者地位低下,但地位再是低下,也不能得罪。

受恩与他,日后他自然为在左右说她的好话。

另一个侍女将一个锦袋递给使者。

“姑娘,使不得。”

那使者虽然是在拒绝,但拿下锦袋的动作可没有任何迟疑。

“些许心意,去吃些好酒好菜罢。”

“多谢姑娘。”

张家娘子日后可是成为太子妃的人物。

难怪能与殿下定下婚约,对他这种地位低下的人,都如此善待,她不当太子妃,谁去当?
那使者离去之后,张佩兰连忙将包裹拿在手上。

她掂量着重量,绝美的脸庞上,唇角微微勾起。

殿下给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她心中很是期待。

快步回到内院房间,张佩兰将包裹打开。

只见包裹之中,有一本左伯纸扎成的书籍,厚厚的一大本,除书籍外,包裹中,还有一枚金色发簪、银色手镯,以及十几封信件。

见到这些物件,张佩兰心中开心极了,她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

旁边从小跟着张佩兰一起长大的侍女也在一边打趣道:“姑娘这一个月来,都不如今日笑得多。”

张佩兰没好气看了那侍女一眼,但转眼间,喜色与爱意便充盈心中了。

她轻轻打开书籍,眼睛更是发亮。

只见这书籍里面夹着一片片被做成标本的树叶,好看极了。

各色树叶,变成标本之后,便自有它的美感了。

张佩兰心中感动,她拿起那些信件中最上面的一封,上面写着‘兰娘亲启’四个大字,张佩兰轻轻将信件打开来看。

只见信中写道:

许久未见,甚是想念,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说是书信,不如说是情书。

对于青梅竹马的张佩兰,刘禅心中自然也是有感觉的。

作为最先与他相熟的,也最先互诉衷肠的,结果日夜相随的是银屏,已行房事的,关银屏与祝融公主皆有之,唯独张佩兰没有。

而且他在不是在南中,便是在荆州,即便是在成都了,还是与关银屏待在一起的时间较多。

刘禅心中,对张佩兰心中自然还是有些亏欠的。

不管是标本,还是发簪、手镯,亦或者是十几封书信,都是为了打发张佩兰心中的烦闷。

果然。

看完一封信之后,张佩兰眼中已然动情,她喃喃自语说道:“郎君如此为我着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