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67 国产科幻大片的元年:03年!(2/2)

作者:笔名帅不帅

而且据说这整部片子只用了不到一千万成本?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技术赶不赶得上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普及的问题,毕竟技术便宜下来且质量有保证,这才是真的能造福整个行业嘛。
不过大家也知道,这样的想法不太实际,影片后面的部分也印证了这一点,那就是并不是全篇都是特效。
影评人们对此是微微失望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点失望也早就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了。
接下来,影片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来描绘江隆独自在月球基地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心理状态。
主角孤身一人工作,平时只与一台智能机器人为伴,近三年下来,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让他有了自言自语的习惯,主角思念家乡,深爱妻子和女儿,无处不是妻子的照片,闲暇时与他养的花聊天为乐,时而做做故乡街道的模型,有时他会出现幻觉以至于将手烫伤,梦中也会时常梦到妻子。
这一连串的场景,无时无刻都在突出主角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两周后回家的渴望。
与此同时,虽然两周后就能回地球,但主角却时常头疼,做体能训练的时候也开始力不从心,这也暗示着常年在放射性元素的环境中工作已患上绝症这个事实。
细心的观众一定能察觉到,电影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天江隆和往常一样出工,结果遭遇了事故,整个人被困在了采矿车里。
这样的情况要是不能自救,那基本预示着他要死了,因为整个月球只有他一个人,没人能来救他。
结果当视线暗下后的下一个镜头,却是主角在基地里苏醒,这时候观众懵,主角也在懵。
观众们察觉到了浓浓的悬疑味道,而主角也在随后的时间里察觉到了这一点,并且很快,当他合理突破智能机器人的阻拦再次回到事故现场后,却发现另一个自己!
至此,整部影片的立意便开始明了起来。
“这肯定是克隆的!”
“两个都是自己,我的天,换做我可能得疯。”
“换我的话我可能会先杀掉另一个。”
一时间,影厅里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从一开始的议论特效场面,到现在开始议论剧情走向,这无一不在证明本片不是烂片。
影评人们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要是接下来的剧情不崩,那等出去后怎么也得给这国产科幻片沉冤昭雪一下。
另一边,影厅内的电影人以及演艺人员们也是同样兴奋。
因为影片接下来就是两个江炎在演戏,这在演艺界来说自然是一个很大的看点,那么江炎会怎么表现?
很快,答案揭晓。
醒来的江隆偶然听到机器人与总部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智能机器人小星看到江隆时迅速将对话切断,加深了江隆对真相的怀疑。
被救回的老江隆遇见一个“新来的”自己,在经过一段必然的抓狂和自我怀疑后双方逐渐冷静,接着两人有了初次的交流。
老江隆在争执过程中说服新江隆相信了真相,他们是克隆人,而且已经是五号和六号。
这也在智能机器人小星处得到了确认,他们确实是克隆人,且每三年激活一个新的并进行记忆植入,而老江隆身体发生病变也不是什么放射元素破坏身体,而是克隆身体本身就被设置了使用寿命,得知真相后的两人陷入深深的绝望。
至此,《月球》影片的科幻核心已经全部展开。
严格来说,《月球》的克隆人脑洞在后世的人看来其实也就那样,但架不住这是在信息传递相对还很闭塞的03年,好莱坞虽然早已有过克隆题材电影,比如97年的《克隆人》,但那片子不火,后来很火的大片《逃出克隆岛》这个时候还没出来,得到05年才有。
所以克隆题材在这个时候算是相当新鲜,这也让《月球》此刻展现出来的震撼感,其实并不亚于后来的人知晓《流浪地球》的脑洞。
现场的影评人们,包括那位之前嚷嚷着江炎干点正事的老媒体人,此刻也全都被影片的脑洞所吸引。
而最关键的是,这个点子还是国人想的,于是看着这样一部节奏、画面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的片子,影厅里的观众们便不由地升起一股子自豪感,这是加分项!
而对在场的演员、电影人等演艺界的观众们来说,《月球》目前为止给他们的震撼其实比其他人还要大一些。
原因自然是因为江炎那出色到变态的演技!
一个场景,一人分饰两角,两个角色都是江隆本人,却有着相似但又有着不同心态和性格,最关键的是这两个江隆的演绎都是那么地自然。
看着这样的表演,演员们是既羡慕又佩服,电影人们则是欣赏的同时心里也满是疑问:这到底咋拍的,这技术,看不出一点破绽,牛啊!
影片最后,老江隆和新江隆合作,老江隆牺牲了自己,让新江隆成功回地球,而关于晨星工业的反人类阴谋也被公告全球。
至此,影片结束。
哗啦啦啦。
毫无意外,影院内响起了连绵的掌声。
随后便是连连的议论声。
“江炎演的太好了,但有些地方我还没看懂,要不我们明天再来看一遍?”
“行啊,我也这么想的。”
“一千万人民币就能做到这个地步,我是没想到的。”
“媒体太没下限了,我就觉得这片子比黑客帝国好看。”
“也不是这么说,各有各的好,我只是觉得江炎其实可以大胆一些,这点成本做出来的科幻片不太够看。”
“江炎不都说了嘛,这片子就是试验技术的,要是可以的话下一次会上大场面。”
“确实,江炎的星辰大海也不缺钱。”
“是啊,现在连技术估计都不缺了。”
“不知道下一部科幻大片什么时候拍。”
“这好办,要是一会儿主持人点到我,我就直接问。”
“我看行。。。”
在现场众人的议论间,江炎以及另外两个个客串演员,妻子(余飞鸿),长大后的女儿(刘茜茜)上了台。
主持人紧接着就对观众们问道。
“《月球》好不好看?”
“好看!!”
“江炎好帅!”
“余飞鸿太美了!”
“茜茜好漂亮。。。”
一阵欢呼之后,进入了采访的环节。
“江炎,《月球》是你第三部主演的电影,但类型却和前两部有着极大的差别,能告诉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前段时间公司很忙,我自己也忙成了狗,恨不得变身孙猴子,拔下一撮毛吹成几百个自己帮忙干活,这个想法一出来后就有了这么个点子,有了点子后,刚好又遇到疫情,所以索性就直接拍了。”
哈哈哈。。。
观众们大笑。
大家对江炎那一如既往幽默的说话方式感到很是亲切,同时“忙成了狗”这句后世的流行语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前成了03年的流行语。
“《月球》几乎是您一个人的独角戏,我们都知道一人分饰两角的难度很大,您在演绎的时候有压力吗?”
“没压力,因为有新技术支持,之后我会让公司放出一些拍摄花絮,你们看了就知道了,我其实都是在和小绿人对戏。”
这种炫耀技术的环节江炎肯定不会马虎,科幻片嘛,不宣传这个还宣传啥。
至于炫耀演技?这一点他已经用不着炫了,这都成公认的了还炫个毛,韩三品说了,今年金鸡他几乎已经确定可以凭借《当男人恋爱时》入围影帝,而现在《月球》出来,他入围影帝的片子就成了两部,所以这个时候不着痕迹说一嘴就好。
而且哪怕他现在自己说了演起来没压力,这在真正的行家眼里真的会当真?
傻子才信江炎的话嘞,真要那么简单,你找别人来试试,估计新生代没一个能赶得上江炎的。
比如观众席上胡歌的同学袁弘就问了:“真有那么简单?我怎么感觉江炎在藏拙呢。”
胡歌小声回答:“其实小绿人就没用过几次,大部分时间都是江炎自己一个人无实物表演的。”
这话一说,便让胡歌身边的同学们倒吸一口凉气,然后直呼好厉害。
而胡歌的表情也更加神气了,只是下一秒他又想到一会儿得大出血请同学们吃饭,以谢瞒了大家进星辰大海的罪过,胡歌这表情便又垮了下来。。。
在一些常规问题以及观众提问后,接下来主持人便把问题抛给了刚刚被邀请上台的基努等人。
而答案也是丝毫没有意外。
作为江炎朋友的几个老外,都给《月球》打了高分。
沃卓斯基兄弟俩表示,有机会的话希望能拍摄江炎的本子,冷面帅哥基努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让江炎一定不要忘了好朋友,以后让他来做一次江炎的主角。
这种话在江炎看来,商业互吹其实只是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欣赏以及对各自才华的认可。
而对观众以及影评人们来说其实也差不多。
因为《月球》的质量就摆在那里,没看过之前,大家会觉得这几个老外这么夸可能是收了钱了,但现在看过之后,这几个老外要是不说好话,估计不少人得骂他们眼瞎!
于是现在,来自好莱坞的大咖们都说好,而且还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强烈的合作意愿,这一下,国内媒体人估计接下来很快就要高朝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之后的日子里,“黑客帝国导演寻求合作”“基努里维斯的偶像”“江炎的海外影响力”等各种话题成为了当下最热。
大环境也确实是如此,尤其是对科幻片来说,老外说好,那才叫真的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于是在各种媒体的吆喝下,越来越多尝鲜的人走进了影院。
而顶着“国产第一部科幻大片”“第一部好莱坞水准国产科幻片”“江炎一人分饰两角上演极致孤独”等各种赞美的《月球》也开始了票房正式飘红。
到了8月16日,《月球》上映两周,票房已然超过4600万。
这个数字和别的题材的电影相比显然不太够看。
但对国产科幻来说已然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
甚至和同期的《黑客帝国2》相比,《月球》在票房方面也只落后了800万不到,而且这还是《黑客帝国2》提前了5天上映的结果。
和飘红票房相伴的,就是各种对《月球》的高分评价。
豆瓣评价,8.8分。
这个分数未来可能会下降许多,但起码现在证明,这又是星辰大海的一大佳作,也是国产科幻的一大里程碑。
也是因此,在《月球》出来后,未来的电影人也把03年定义为了国产科幻大片的元年。
用当下媒体人的话来说就是,星辰大海的《月球》,为国产科幻踢开了一扇门,所有影迷都期待着星辰大海的下一部真正的科幻大片。
而对“下一部星辰大海真正的科幻大片什么时候面世”这个当下影迷们最关心的问题。
各家媒体也在采访了江炎后,在各自的相关版面上附上了江炎的原话:
“火星比月球还是要远一些的,所以大家别急,现在飞船已经开动了,预计最快明年抵达目的地。”
这信息量爆表的一句话,一下子便让所有影迷、科幻迷以及江炎粉乃至电影人们全体激动。。。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