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6章 两岸三地(2/3)

作者:武文弄沫
:“回头我去置办吧,这个时候买回来也都存不住”。
“晒晒太阳会好一些”
李学武也不是很懂这个,不过安排沈国栋去采买,是因为他有车,方便给几家送进院里去。
别看他不用沙器之和韩建昆,可用起沈国栋和小子们来倒是没在意的。
倒座房人多,去年可算是吃了大亏了。
光是买大白菜就多花多少钱!
这个时代的冬储菜是有补助的,赶着冬储的时候购买只需要3分钱一公斤。
夜里,路上就能看到一辆辆运菜的卡车。
白天,街上会冒出一座座“白菜山”,接着便出现一条条买白菜的“长龙”……
大白菜的销售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透露着“特殊”地位。
“城乡协作、公私并举、人人动手、户户存菜”是贮存大白菜的核心口号。
细看,公私并举一词,就说明它有多特殊了。
你说就光老百姓储存大白菜?
其实机关、工厂、学校、饮食业甚至连街道办也要贮存大白菜。
为啥冬储的时候大白菜只要3分钱一公斤?
不是产量多,也不是这个时候的白菜价格便宜。
李学武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喝着茶,打开的报纸上就有答案:
冬贮大白菜卖到3分钱左右一公斤的时候,地头上的收购价大约是2分钱一公斤。
摊进流通环节的各项费用,实际上每公斤大白菜的成本大约要在1角1分钱左右。
这其间的差价,全部由京城财政来负担。
所以这个时候,京城市民都有一种印象:现在卖的3分钱一斤的大白菜是给了补贴的。
要是错过了,一来是零买费事儿,二来得花几倍十几倍的价钱。
城市工人容易嘛!
咱可就挣这俩钱啊!
在这个少有其它蔬菜替代的年代里,倒座房去年没有准备足够的白菜,靠着“议价菜”度过了一整个冬天,算起来可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今年夏天的时候老彪子还在心疼地叨咕这件事,说入了秋,说啥都得干他几千斤,储存起来慢慢吃。
李学武家里人口不算少了,秦京茹在这边吃饭,老太太如果暂时不回去的话,那就是五口人吃饭。
几百公斤是正常的量,因为大白菜还带着水分呢,买回来得晒太阳,晒好了才好保存。
吃的时候还得扒去外面的烂菜叶,剩下的足够吃就不错了。
当然了,今年山上有所准备,倒座房的餐桌上不会很孤单。
这几家亲近的,李学武都打算让沈国栋给送一些过去。
大白菜都能在城里买,这个不用送,谁家都买的起,买的着。
可山上种的胡萝卜、圆白菜、土豆子、大萝卜等等蔬菜就不一定有人能使劲买了。
这个时候送礼真没那么多讲究,真要是给人家送去一袋子土豆,能把女主人乐的开了花。
让谁吃一冬天的大白菜也受不了啊,有花样换着吃,谁都乐意。
李学武有准备,就没想着让秦京茹瞎忙活,还主动问了她家的准备。
秦京茹刚结婚,还真没跟婆婆谈到这个,今天说起来,还是李学武昨天晚上跟老太太念叨的。
李家买白菜早一些是想着腌制酸菜,这手艺李学武不会,都是老太太和母亲操作的。
时间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麻烦的很。
尤其是今年人口多了,酸菜腌少了还不够吃。
大酱都可着几大缸的做,更何况是酸菜了。
“跟你家老太太说,让建昆少买些白菜,回头让国栋给你家送些别的菜”
“嗨~家里能吃多少”
秦京茹摆摆手说道:“我在这边吃的多,他在厂里吃的多,就我婆婆一个人在家,快别让国栋哥麻烦了”。
“那就少送一些,尝尝鲜”
李学武没在意地翻看着报纸,给别人家送蔬菜,怎么也不能少了她家。
从哪边论都不是外人,只要两口子尽心尽力,他倒是不心疼这些东西。
“对了,煤也该买了”
李学武放下手里的报纸,抬起头看了秦京茹一眼,问道:“咱家得买多少煤才够用?”
他也是习惯性地问了这么一句,还不等秦京茹回答,自顾自地说道:“去年烧了多少来着?”
“得多买呢”
秦京茹提醒道:“这是楼房,跟平房还不一样,暖气的炉子不能断了火”。
“再有,小宁姐年里生孩子,温度不够孩子也受不了”。
“嗯嗯,你说的对”
李学武点了点头,皱眉想着这件事。
其实四九城的煤跟大白菜、大萝卜等过冬蔬菜都一样,是有匹配额度的。
每年入冬前,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职工上报的数量,统一组织采购分配大白菜、萝卜、大葱、土豆等过冬蔬菜。
而有的大企业还会采购分配过冬煤炭。
轧钢厂是大工厂,早就开始蔬菜和煤炭采购工作了。
不过家里人口多的,或者需求多的就不一定够,毕竟是厂里统一买的。
有怕没菜吃的,厂里报了数,回头自己家里也得上街买。
煤炭也是一样,不过分配的也不是块儿煤,而是摇的煤球。
怎么说呢,这煤球并不全是煤,是复合产品,烧起来有点呛鼻子。
它是煤沫子、碎煤,加上有胶质的黄土摇出来的,像摇元宵一样。
后世又改良成了蜂窝圆饼状,增加了氧气接触面积,便于燃烧,叫蜂窝煤。
反正啊,都不纯,掺了黄土你觉得它能烧得过块儿煤嘛。
李学武原本还真没想到这些,听她这么一说,今年的燃料煤还真得用点心了。
四九城能用块煤的单位不老少,轧钢厂就是用煤大户。
但李学武不准备去轧钢厂掏噔,没得让人说道什么。
红星村那边倒是有个小煤矿,以前村里用煤都是去那边自己掏。
当然了,产量有点低,也正是因为产量低才被放弃的,不然村里还捡不着这个便宜呢。
工业开采是不值得的,可若是自己用倒也足够。
八一六团当初选择那里作为驻地也是有原因的。
最起码煤炭供应很充足,基本上实现了燃料自由。
李学武心里记下了这件事,回头儿得让沈国栋去山上搞一车煤下来。
冷着自己没关系,冻着家里人就不值当的了。
房子大了,生活费也就高,无论什么时候,别墅洋房都不是一般人能住的起的。
在后世,就算你是中产,给你套别墅你也住不起。
各种费用摞一块儿,都快赶上你几个月的工资了,你舍得住?
李学武的这座房屋是白来的,距离顾宁工作的单位又近,不然你以为他稀得住啊。
得着小半年都没来住,就是因为挑费太高了,没点条件的实在是住不起。
住四合院那边的房子,要是买一吨煤,省着点用差不多能烧一冬天。
海运仓一号院?!
好么,李学武心里合计着,就算是块儿煤,怎么也得两吨半到三吨。
别觉得计量单位用的是吨就以为很多,块儿煤赶上密度大的真没多少。
李学武想着不行就凑个整,买它三吨。
刚才还说挑费高,住不起呢,这会儿又大手大脚起来了?
嗨!这不是马上当爹了嘛!
烧,使劲儿烧,冻着谁都不能冻着自己孩子!
当爹的宁可少抽几包烟,也得让孩子暖乎儿的。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都觉得李学武要当爹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愈加的理解,所以经常回来四合院这边看望家里人。
成家立业,成家为啥放在立业的前面?
因为成了家,有了后,男人就会表现出稳重的一面,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成熟深远,更有利于立业。
所以早点结婚好,可以有更多的心得体会,人生感悟。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晚点结婚好的,没有媳妇儿管着更自由。
傻柱就有点不适应被媳妇儿管着,自由散漫惯了,迪丽雅说他点啥都觉得受约束。
这会儿刚跟门市部出来,便见着李学武的车从胡同里进来。
“呦!稀客啊!”
傻柱撇着嘴,嘿嘿笑着问道:“李副书记咋有时间光临小店了?!”
李学武也没往西院里开,就在倒座房墙根下停了车。
等走到门市部跟前儿时看着傻柱的模样,轻笑道:“你这套是跟前门外八大胡同里的大茶壶学的吧!”
李学武打量了他一眼又道:“好好的打招呼让你说出了大爷常来玩儿的效果”。
“你这嘴是真损啊!”
傻柱是想调侃李学武的,没想到被他反过来将了一军。
“我要是大茶壶,我身后门市部里的……”
“柱儿哥!!!”
他的话还没说完呢,身后便传来一声娇嗔,随后便见王亚梅不满地走出来从后面推了他一下。
“你怎么什么话都说啊!”
王亚梅嗔了他一句,随后示意了店里,道:“你看看,嫂子用啥眼神看你呢”。
“也不是我先说的啊!”
傻柱不用回头都能知道迪丽雅用啥眼神看自己,他也知道说错话了,不过不打算承认。
不仅不承认,他还想把李学武也拉下水。
李学武却是笑了笑,挤开他进了店里。
今天人比较齐,赶着周日里忙,沈国栋也留在了家里。
店里还有街坊们来卖破烂,李学武笑着打了个招呼,跟二爷等人说了一句便往后院去了。
后院的废品堆积的比较多了,可能是前段时间攒的,也可能是最近收上来的比较多。
现在不是讲究破除四舅嘛,啥旧的东西都得砸了,烧了,卖了。
就因为听见破四舅,闻三儿这个三舅都要跑路了。
沈国栋和姥爷在分类和捆扎称重,见着李学武进来笑着直起身子打招呼。
李学武看了看废品堆积的种类,书纸类的还是比较多的,剩下的就是破铜烂铁。
“今天没出去呢?”
“等会儿出去”
沈国栋要给李学武拿烟,却是被李学武摆手拒绝了。
这边都是废品,抽烟再引起火灾就麻烦了。
再一个,跟家里刚说完少抽几包烟,给家里剩煤钱呢。
“现在活儿多?”
李学武笑着打量了沈国栋和大姥,叮嘱道:“天逐渐冷了,早晚注意别着凉了”。
“嗨,没啥事”
沈国栋将烟重新揣进了兜里,用手上的棉布手套擦了擦鼻子,本就脏了的手套又填了一层黑。
从进入九月份开始,京城的天气就变得干燥了起来,灰尘也渐多。
再等几天北风刮起来,那灰尘更大,有的时候还有沙尘暴,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大姥摘下脑袋上的帽子在手上磕了磕,也是崩起了一阵灰尘,可见废品收购的活真埋汰。
“家里挺好的吧?”
“都好着呢”
李学武笑着介绍道:“李姝都会跑了,要不是天儿冷就带来了”。
“快别折腾了”
大姥笑了笑,摆手道:“感冒了要遭罪,没必要”。
说着话打量了李学武,又问道:“单位没啥事吧?”
“您放心吧,有事我也不能来闲逛了”
李学武猜想,应该是傻柱回来说了轧钢厂最近两天发生的事,让大姥担心了。
“都是正常工作,没您想的那么复杂”。
他挑不重要的解释了两句,算是让大姥放下了心。
三人站在西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