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54章 文化衫(2/3)

作者:武文弄沫
扑嘞住都住不过来了,二小叔子更是在结婚后就搬出去了,留下三处房产在这院里空着。
现在可倒好了,兜兜转转,在家里住着的人都凑不够一间屋子的一铺炕了。
她和李学文在学校还有个分到手的住房空着呢,现在也没法过去住,以前担心的房子问题现在倒成了累赘。
环境的变换自然决定了观念的转变,赵雅芳逐渐的也对养老和当家这件事不再抵触和推辞,婆婆给了钥匙和账本她都接了,算是正式的成了管家媳妇。
说起来这就是个传统的习俗和仪式感罢了,李家能有多少钱,能有多少移动资产李学武还不知道?
甭问,他们家可没有娄家的那种传世翡翠手镯,更没有什么金银古董啥的,就是日常的工资和票据。
账本是要有的,京城无论大小家庭,是穷的,是富的,是人多的,是人少的,基本上家家都有本账。
记录了本月领工资几何,上个月盈余几何,欠款几何,本月按日花费均会登记在本册上,以供反思核对。
买钢笔,订杂志了,修鞋了,买菜了,都得登记,出一笔进一笔,老百姓的日子都在账本上呢。
管家的媳妇儿管账管钱,她说这个能买,那就能买,她说账上这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了,不能买,那就是不能买。
男人和家里其他人只管着挣钱和提出要求就是了,至于花钱和买东西都得经管家媳妇儿手。
在早这个权限也是给刚过门的主家媳妇儿管的,一直管到自己闺女十三四了,懂事了,就得带着闺女学着管家了。
无论闺女出阁与否,大儿媳妇儿一进门,这钱库的钥匙和账本就得从婆婆手里交到新媳妇儿的手里。
没有时间缓和,一般就是新婚第二天新媳妇儿给公婆磕头的时候,敬了茶,接钥匙和账本。
正常来说,新媳妇儿在家已经跟娘家妈学了好些年的管家经验了,不会怵头和麻爪。
这也是为啥早先的人家讲究个门当户对呢,没有娘的姑娘不好找婆家的,说是没有教养。
当然了,这个教养并不单单指素质和人品,还包括管理生活和家庭琐事的能力。
到了这个年代,老一辈儿的传统更是保留了下来,家家都不是宽裕日子,节衣缩食、勤俭节约的生活是所有家庭的主旋律。
匣子里有本账,各人都不觉得亏,老老少少心里也有个谱儿。
李家这样的自然是好的,各个儿都顶事儿,各个都能赚钱的,那匣子里的钱也多,算计的也少。
老大媳妇儿结婚没接账本的时候工资都是她自己收着的,直到今年接了婆婆的钥匙和账本,这才将她自己和李学文的工资归到了公账上。
李顺的工资自不必说,一直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直都在供养着家里人,他是最无私的人,也是家里话语权最高的人。
传统家庭在这个时期就组成了一个奇怪的权利架构,在大事上,倒是成了公公和主事儿媳妇儿商量着办事的情况了。
公公主事,有大局观,有生活经验,儿媳妇儿掌财,能算在小处,能勤俭持家,这种结构让上一辈和下一辈儿的话语权达到了平衡。
公公能打骂儿子,但不能打骂儿媳妇儿,儿媳妇儿能跟婆婆斗气斗嘴,却是不能跟公公开牙骂街。
两个人都是互相尊重着,这事情倒是好商量了,倒是好做决定了。
要不怎么说传统的并不一定是糟粕,有时候是有一些大道理在这里面的。
李家现在除了李学才没上班挣工资,就只有刘茵和老太太是不赚钱的了。
可刘茵要做家务,老太太要照顾儿孙,都有各自年龄到了应该做的职责。
钱匣子里本应该还有李雪一份工资的,可赵雅芳自己结婚后都被婆婆允了自己管工资,现在怎么会跟小姑子要生活费呢。
也没等婆婆开口说话,赵雅芳早在李雪上班后就跟婆婆说了,小姑子未来还要找婆家,公婆应给的嫁妆不算,哥哥嫂子给的陪嫁另说,她自己的工资自己收着,算是体己钱。
普通人家这体己钱不是这么算的,姑娘上班了也要给家里交生活费了,跟小子是一样的,吃一顿饭,给一顿的钱。
交了生活费以后,姑娘自己定,是不是要给父母一些养老钱,或者叫孝敬钱,剩下的才叫体己钱。
似是李家这般要姑娘吃家里的,用家里的,生活费不用交,工资自己全收着的,那真是不多见的。
许是婆婆厉害的,抓着钱匣子和账本不松手的那个才能这么干。
可这么干的结果就是儿媳妇儿离心离德,儿子也有怨言,一家子别想有个和睦了。
其实赵雅芳想的多一些,本就是跟小姑子相处的好,年龄差着呢,当亲妹妹处也是真的。
公公婆婆家对自己家真是不薄,送米送面的,亲家相处的真是好,她要是亏了心,还得挨她爹的大巴掌。
再一个就是公公现在赚工资养家是很轻松的,虽然现在还养着一个小叔子,可这小叔子也不是没出息的样,未来也是好工作好生活的,并不会给她添累赘。
现在处的好了,未来都是帮助和指性。
以前她觉得自己和学文工作好,赚的多,离了大家过小日子绝对舒服。
可经历了跟老二学武闹了那一场,二小叔子又是给票买自行车,又是想办法给他们找房子的。
李学文出了事,还不是得请二小叔子出头去接人。
她哪里会不问当天发生了啥,就李学文讲了,二小叔子手里拎着枪,把他从一堆人里救出来,在门口躺着一个,到了大门口又是追着揍了一个。
赵雅芳听着揪心,可也却是安心的,打听着学校里那些同事们的遭遇,还不是感念家里有这么一个顶梁柱,敢为哥兄弟冒险的人。
将心比心,她爹给的那一巴掌不白挨,彻底打醒了她。
自己弟弟就在二小叔子手底下上班,半年一进步,眼瞅着活泼劲儿又回来了,她自己心里也有本账呢。
小姑子吃饭又能在家里吃几顿饭,穿衣都是二小叔子给置办呢,能用家里几尺布,就是生活也没想着多费家里的钱财呢。
公公现在还能赚钱呢,婆婆还能照顾家庭呢,老太太还能看顾孩子呢,她能做出那等蠢事来?
主动提出要照顾小姑子,不入李雪的工作进账,不仅全了婆婆爱护闺女的心,也让家里人都看出她的大度来。
就算是收了李雪那十几、二十块的生活费,她的匣子里又能多多少来,都不抵二小叔子拿家里来的东西值钱。
后院送来的鸡蛋不是钱啊,这又不是公账的鸡,这是二小叔子没结婚前就分了家自己养的,下了蛋也是给李姝吃的。
现在是李姝抱回家养了,二小叔子又是个有能耐的,鸡蛋不愁了,她又是有了身孕,婆婆这才给她煮了吃。
可吃着这鸡蛋她也得想想,李姝是真的不吃了?还不是二小叔子跟妯娌顾宁提了,这鸡蛋给她补身子,李姝的鸡蛋另外掏噔了。
这家里但凡都挣钱,都有个上进心,有一个人主动奉献着,有两个人都为家里着想,老人不偏不倚,这家就没个打闹的,一准儿的家和万事兴。
不用争,也不用比,谁家过的都不差,公公婆婆关心分家出去的孩子是正常的,招呼还小的孩子也是应当的,她现在都不亏,以后这些小叔子和妯娌还能让她亏了?
就是这次上山说是老三媳妇儿和婆婆去看公公和老三,和也想着给她娘家带一份礼的。
互相体量着,婆婆有的时候是厉害了一些,可也都是想着他们好,赵雅芳在家待的日子长了,想的也就多了。
跟炕上坐着,看着老太太笑,便也笑着逗了调皮的李姝。
李姝今天高兴呢,回来这一路就高兴,吃饭也高兴,晚上这会儿玩的也高兴。
小小的人儿都懂得思念的味道了,知道是肚子里想念亲人了。
——
倒座房这边吃完李学武等人就给小子们倒了地方,大饭桌人家都等着用来学习呢。
也许是这边的氛围好,也许是好为人师,何雨水也习惯了晚上在东屋看书。
有的时候小子们有不懂的地方了,也都是跟雨水问了,请教了,她倒是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
其实说教的多,学问好的还得是赵雅芳,因为在家闲着,有的时候晚上吃了饭她也来这边坐一会,主要还是跟于丽和迪丽雅她们说说话。
实在是无聊了,这院里就这么些个人,前院儿自从发生“棒梗爆炸案”以后,因着三大爷装疯卖傻就没人来这边坐了,都去了中院。
李家也乐的清静,赵雅芳多是来这边坐着闲聊,顺便给小子们解释学问。
当老师的都有些习惯和瘾头儿,有好学的主动问,她便也有了教书的兴趣。
小子们有雨水日常给教着,还有赵雅芳时常给上课,这学问长进的倒是快。
李学武他们在西屋摆了炕桌,于丽给准备了茶水,各自端了杯子在这边开小会。
老彪子不在,二爷说打下午就没见着这小子人影,车也没动,就没上山去。
依着李学武想来,大胸弟都说了会尽快办,那今晚不是侦查就是行动了。
既然都交给他去办了,李学武也就没担心,只在家等着消息。
屋里除了老彪子剩下的都在了,李学武难得有时间,都准备好好听着下一阶段得怎么干活呢。
回收站这边,姥爷还是负责家具和账目这一块儿,二爷负责柜台和古董,国栋负责所有破烂业务了,包括往废品公司送货的业务。
二孩也锻炼着跟老彪子学习公对公的交易业务呢,主要是一大批稳定的客户逐渐在发展,供应这些家庭就够回收站所有开销的,不能松了手。
再一个是公对公的业务里能余出一部分来供给这些客户,现在的VIP业务商品可比以前丰富多了。
随着风吹的越来越厉害,这市面也越来越紧张,就老彪子打听的鸽子市那边也不大方便了,时不时的有人去扫听内幕的,不是啥好事儿。
所以VIP客户稳定发展着,二孩儿每天都忙活这些事儿,同时也给老彪子打短儿,接触了那边的业务。
门市部这边还是原来的布置,小燕跟二爷站柜台,负责卤货和废旧商品回收与二手货兑换售卖。
于丽带着迪丽雅和王亚梅两人在管着旧货商店这边的业务,同时也支援着小燕和二爷。
安排三个人还是想着人手多一些,有个休息的时间,也是因为回收站这边事情多,人少了后勤都保障不了。
三顿饭总得有人回去做饭,总得有人收拾屋子和整理院子。
现在屋里坐着的就这些人了,王亚梅不在,于丽说是今天请假休息,傻柱还笑闹是不是两人出去处对象去了,惹了迪丽雅一个瞪眼。
在家的是这些人,不在家的有好几个方向,三舅闻三儿带着老婆孩子在钢城,手边还有十三太保里的前三位。
小混蛋周常利带着两批拢共小一百人跟那边做事,山上下来的张万河则是带着大强子及四十多口子人在钢城一起忙活着。
西琳和葛林,并着丁万秋在吉城,经营着联通山上和钢城的小小收购站,不起眼,但是很重要。
最后就是一监所了,那里是回收站的生产基地,造纸、印刷、雕刻、裁缝、皮革、电子,以及新开发的西城三监所等地提供木匠和印刷的业务。
学文大哥在那边管着电子教学培训,吴老师已经答应在那边管着这些业务,以及监管财务工作。
接下来大嫂赵雅芳也会兼顾这边的财务,以及一监所的财务业务将所有的业务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李学武抽了一口烟,坐在炕桌旁听着沈国栋拿着笔记本汇报着回收站的业务和工作,好像在单位开办公会一般。
其实也是一回事,听着沈国栋说这个月收了多少破烂,卖了多少破烂,分析现在的市场行情怎么样,环境影响因素又是什么,怎么判断形势,怎么规避风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这些都是李学武要求他做的,算是给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基础了。
沈国栋没啥大学问,写字和算数不成问题,管着收废品的业务绰绰有余。
可他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