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1章 背锅(2/3)

作者:武文弄沫
坑了,害了,最先做的不是愤怒,而是看看自己身上还有没有什么漏洞。
更不要想着去报复,去对峙,或者找谁抱怨,这些都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
成年人的世界有其独特的游戏规则,你想融入其中,就得遵守游戏规则。
上午的工作很忙,李学武在保卫处主持了一个办公会,又同李怀德一起参加了一个会。
随后便一同回了李怀德的办公室,讨论居民区项目的事。
因为已经有风,李学武会在年中进厂谠委,那么现在李怀德拉着他参与居民区项目便没有人再有异议,或者说些什么。
倒是把这种现象认为是李学武进入厂谠委的一个标志。
“坐”
李怀德摆了摆手,示意李学武不要去管茶水的事,由着秘书去弄,满脸疲惫地坐在了椅子上。
李学武对着栗海洋点了点头,坐在了李怀德的对面。
这会儿李怀德已经点了香烟,随手又把烟扔到了李学武这边,道:“想想办法,这个案子看来还得真搞”。
李学武也是叹了一口气,给自己点了一根,把烟放在了烟灰缸旁边。
使劲抽了一口,并没有立即说话,只是皱眉思考着。
栗海洋的岁数不大,但工龄不小,十七岁就来厂里上班了,一直在厂办当秘书。
高中毕业,一进来就在厂办,且能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给副厂长当秘书,也算是年少风光了。
不是他的能力有多么的强,厂办里能力强、学问高的有的是。
能在金耀辉任职边疆办事处后给李怀德当秘书,是因为他爸栗尧相是厂谠委那边离退休干部科的科长。
当然了,栗海洋在厂办里历练了这么长时间了,能力当然也是一顶一的,尤其是他爸在后面教导着。
只是栗海洋每次见着李学武,都会有种深深的挫败感,好像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都是个屁。
李学武是高中学历,他也是,李学武三年部队,他五年厂办。
现在呢?
李学武坐在这跟副厂长谈事情,他得端茶倒水伺候着。
最让他无奈的不是李学武的职务和运气,而是气场,或者说气度。
就坐在那,李学武的身上自然有一种处级干部应有的气度。
面对副厂长李怀德的时候,也并不是曲意逢迎的状态,甚至是李怀德求着他给出主意。
这特么太打击人了。
李学武是青年干部里面的佼佼者,领头羊,排头兵,扛旗手。
这不是李学武自己说的,这是书记杨元松说的。
全厂的青年干部还是要看李学武,因为他最牛。
年纪最小,职务最高,能力最强,素质最优。
栗海洋跟其他厂里的年轻人一样,都仔细观察过李学武的行为举止,研究过他的办事方法。
他就发现,李学武是一个能逆着人群走路而面不改色的人,他爸说过,这样的人往往拥有上位者的自信和气质,以及掌控全局的能力。
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表象,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面对几十个逆行而来的人群时,多是不知所措,或者没有自信地低下头,或者不敢直视前方。
可就是这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里说的能力包括了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刚才从会议室回来,李怀德叫了李学武,进门后,李学武先是往茶柜那边走,而不是跟着领导过去坐。
领导的茶杯是从早上上班的时候就沏好的,这一上午只要往里续水就行了。
而李学武是来谈事情的,自然是要给他准备新茶的。
但这个时候有的人就是过去坐了,等着领导的秘书给上茶。
而有的人则是自己就着手泡茶,一个是不耽误秘书工作,一个是给秘书个面子,也在这个时候能缓解一下跟领导进屋时的尴尬。
倒也不是说坐过去等着秘书泡茶有多不好,只是领导的秘书多是代表了领导,更是不能得罪的人。
本身李学武跟李怀德的关系就很亲近,自己泡茶反而显得不生分。
再一个,他跟栗海洋相处的也是很好,这样也显得给了栗海洋面子,不是等着栗海洋伺候着。
让栗海洋注意到的是,即便是李怀德说了让李学武过去坐,由着自己来泡茶,可李学武还是跟他示意了一下,表示了客气的含义。
就是这么个小小的细节,让栗海洋深深的觉得自己跟李学武的差距不是一个副处长就能拉平的。
不是因为李学武是副处长才表现出这么多的素质和能力,而是因为李学武具备这些,才有可能成为副处长的。
给李学武的茶水摆好了,得了李学武客气的眼神,栗海洋跟李怀德请示了一声便出去了。
他知道,李学武一直没有说话,就是在等他出去。
这没有什么好低落的,有些事情是需要他知道的,而有些事情是不需要他知道的。
他只是李怀德工作上的辅助力量,不是参与者,更不是记录者。
李学武在李怀德这的位置和重量,不是他能比的。
别看厂里好多人都巴结他,副厂长的秘书,多牛啊。
起初被安排给李怀德当秘书的时候他也是这么想的,但被他父亲教着看了李学武的档案和实际工作能力后,便明白,什么叫清醒。
为什么家里有关系的年轻人更能适应机关,更能适应社会?
原因就在于,你要用三年、五年去磕打和磨练才能懂得的道理,他们只需要一句话的时间。
这样的年轻人懂事更早,更能知道父辈的能力和能量代表了什么。
他们很信任父辈的教导,更信任他们对自己的批评和教育。
不像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总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到最后这天还是天,他们的命一文不值。
也别说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就像稻盛和夫说过的,凭什么认为你的十年寒窗,能抵得过我三代从商!
道理是一样的,他能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先你一步,就说明他的父辈为他扛下了所有。
可即便是他这样的优秀青年,还是会对李学武表现出无力感,更生不出嫉妒心。
别说是他,就是他爸,见着李学武都是客客气气的,有什么能嫉妒的。
李学武要比他们走的快,走的远,承担的压力也是比他们多的多。
就像现在,李怀德把问题抛给了他,李学武也是思考了一阵后,这才开口说道:“联合企业能不能成为居民区项目的输血站不好说,要想居民区项目挨到那个时候,就得做些工作”。
李怀德身子前倾,胳膊肘支在了办公桌上,抽了一口烟,随后一边弹着烟灰,一边对着李学武示意道:“说,不要顾及什么”。
李学武哪里能不顾忌,他是真怕李怀德把这个项目一股脑的甩给了他。
要说起来,居民区项目一定是有蛋糕可吃的,但不是他的菜啊。
他已经吃撑了,二十岁的副处长基本上到头了,吃的再多也是白费辛苦,倒是成了以后的路障。
对于谠务那边也是毫无用处,业务上的成绩对谠委的工作没什么作用,只能侧面的说明你的能力强而已。
谠务工作还是要走虚的路线,重宣传,重学习,重理论,不能搞太多的业务在里面。
轧钢厂谠委委员,保卫处负责人,副处长,就已经能过第一阵风了,甚至二道风,三道风都没有问题的。
高处不胜寒对别人是一样,对他也是一样的。
所以在回答李怀德的时候,李学武也是斟酌再三,这才开口道:“快刀斩乱麻,趁着这个时间点,将所有施工工地上的无关人员清出来”。
“重新建立帮工积分制度,控制轧钢厂工人以及临时工用工数量,合理调配工地劳动量……”
李学武就这么一直说着,李怀德就一直听着,听李学武从人事关系入手,从财务方面重新调动力量加大正式施工队的工作量。
项目管理团队必然是要更换的,但要尊重工程处的意见,重新组建项目组。
李怀德抽着烟,听李学武说完后问道:“负责人呢?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人事上,我一个……”
李学武刚想说自己只是副处长,没有权利提出人事意见。
但李怀德摆手打断了他的话,示意着说道:“你直说,用谁合适”。
“居民区项目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进度和公平、公正”
李学武看着李怀德建议道:“何不将项目的监督权交给工程处、办公室,以及工会呢?”
“你是说……”
李怀德微微眯着眼睛看着李学武说道:“是让这些部门组建团队进行管理?”
“最好是这样的”
李学武抽了最后一口香烟,将烟头按灭在了烟灰缸里,这才继续说道:“居民区项目事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是群策群力的好”。
李学武的话李怀德听明白了,意思是本身就没必要在这个上面吃油水,成绩是必然的,倒不如把项目公开化,将权利分配出去。
这样做有个好处,那就是成绩是大家的,出了事自然也是大家的。
李怀德现在是没有必要得罪人去管积分,或者管工程进度的,把权力分出去,也并不影响他作为主管领导的成绩。
这样做反倒是能让管钱的景玉农不敢动手脚,涉及到了这么多部门,她想拖后腿也是不敢。
杨元松下的这盘棋多厉害,李怀德和李学武揪着联合企业不放,那就把联合企业交给景玉农。
景玉农管着财务,能钳制居民区项目,那就把居民区项目硬塞给李怀德。
两方互相纠缠,互相钳制,互相监督,最能体现他的管理能力。
李学武现在的建议就是要让李怀德把盘子扩大,不能着了书记的道,把路走宽了,大家都吃着香了,也就都支持他了。
说起来,李怀德自己也是有些想法的,他想着把这个项目交给张国祁来做。
一个是奖励张国祁在这几次的斗争中冲锋陷阵的功劳,一个也是增加张国祁在厂里的力度。
光是扶持一个李学武不成,总得有几个能打的才成。
而刚才问李学武的意见,也是想试探一下李学武,是否有染指居民区项目的意思,或者说试试李学武现在有没有急于进步的心思。
现在被李学武这么一说,他的心里也是明白,这件事还是不能顾忌私利,得把利益让出去。
只是张国祁那边他还得琢磨琢磨,怎么把后勤处也安排进这个小组,总不能白让张国祁开一次口。
原来上次李学武来,遇见张国祁来这边就是谈的居民区项目的事。
张国祁是老干部了,多年的后勤处处长了,他也是想进步,想调动一下了。
如果再在后勤处这么待下去,说不定要待到退休。
因为领导都是懒的,都不想
张国祁在后勤处做的太好了,也太得领导的心了,反而是不容易调动了。
年初的那次调整李怀德最初是不同意他申请调动的,但耐不住他求着了,便也就同意了。
怎奈他时运不济,跟王敬章斗在了一起,闹的挺甭,最后让董文学捡了便宜。
现在王敬章走了,他又有了活动的心思。
居民区项目对于张国祁的进步无疑是一个大肉包子,相比于李学武,他更需要进步的成绩来支撑他。
如果能借着居民区的东风,年中会议不可能了,毕竟这次调整的都是基层的干部。
但是,年底的会议还是有机会冲一冲的,尤其是李学武把邓之望拉了下来,轧钢厂还缺一位副厂长呢。
说资格,张国祁还是差一点儿的,不能这么轻松的从正处升副厂。
但谁也没说正处不能升副厂啊,只是缺少天时地利人和嘛。
人和,在上面有李怀德撑着,地利有他在后勤处工作这么多年的功劳,就缺居民区项目的天时了。
他都四十多了,再不想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