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星辰变》简体出版了(2/3)

作者:我吃西红柿
个准备啊,你就要面对你的许许多多情敌。你既要嫁给皇帝,又希望皇帝对你用情专一,海枯石烂,这怎么可能啊。这就是太幼稚了,这就是栗姬对帝王妃嫔的地位她缺乏足够的认识,她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上一集讲过的薄太后她很高明,你不就是一夜情吗,以后再不见面吗,她就都认了,一切都承认了,她不去和这个命运做任何抗争,结果她一连串的幸运。栗姬对这个问题没有这样自觉的认识,她是觉得我给你生了一个长子,你和那么多人好,你就再不理我了,她就抱怨,甚至把这怨气发泄到长公主的身上,她圣贤帝王妃嫔的这个位置缺乏自觉的认识,这是她的第一个不足之处,取死之道。

第二点,她严重地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她太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因为她觉得你叫你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我拒绝了你不能怎么样我,我的儿子是太子,她太低估长公主了。长公主之所以在汉景帝面前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刚刚讲过,是她不断地向汉景帝介绍美人,所以景帝很信任她,景帝离不开这么一个婚介人。所以你现在和她较起劲来了,当然她在景帝面前说你的坏话。栗姬对长公主巨大的破坏性太缺乏了解,太缺乏认识,在这一点上她远不如那个王娡。王娡是利用了长公主,而栗姬是得罪了长公主。

第三,她严重高估了太子地位的稳定性。她觉得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了,这就是铁定的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太子的位置就永远不会变,这也太幼稚了。

第四,她对自己能够取得皇后之位过于乐观。儿子已经立为太子了,自己当皇后不是早晚的事吗?未必。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只想到自己的儿子是太子,自己早晚要当皇后,所以我谁都不怕,你长公主我也照样顶。将来我的儿子当了皇帝,我就是皇太后,她整天做着这个梦。

画外音:浅薄的栗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潜伏的危险,她还完全不知,但是仅仅因为栗姬的幼稚和无知就能改变少年刘彘的命运吗?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上都充满了血腥的味道,刘彘的太子之路还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从王立群先生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的史实分析来看,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四个女人已经纷纷登场,她们分别是薄皇后、王美人、长公主、栗姬,但是从这四个女人的力量对比来看,还都没有对刘彘的命运产生关键性的改变,尽管她们都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汉景帝,太子刘荣的母亲尽管很不得景帝的喜欢,但是景帝仍然没有废立太子的意思。那么刘彘的命运还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五位女人,窦太后。这个也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窦太后也是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

我们先简单回述一下窦太后的身世,窦太后这个人原来地位很低,窦太后叫窦漪房,她最初入宫的时候是做吕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吕后都没有想到,她身边的这个小丫头将来就是汉朝的太后。她没有想到,作为她的一个宫女,但是后来呢,吕后有一个决定,就是把她身边的宫女赐给当时刘邦已经分封的几个刘姓王,而且规定,一个刘姓王分给几个宫女。结果呢,这个窦漪房恰好也在分封的这些宫女之中。窦漪房是什么地方人呢,是当时赵国人,赵国清河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的清河。所以她希望能把她分到赵地去,这样离家不近一点吗,她就给管分配的宦官打招呼,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托关系了。她先托关系给主事的宦官说,将来分的时候你一定把我分到赵王那儿去,大概是没有送礼,主管这个事的这个人印象不深,话虽说到了,到分的时候忘了,印象不深忘了,结果没有把她分到赵地,把她分到了代国。走的时候,窦漪房是哭哭啼啼,死活不愿意走,就阴差阳错地把她分到了代地,和她同时去的还有四个女的,五个宫女全分去了,结果一去,窦漪房的一生出现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五个宫女分到那儿去了以后,代王刘恒就喜欢这个窦漪房,这是第一个幸运。

第二,得到宠幸以后呢,这个窦漪房为代王刘恒生了一个女儿刘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次子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生了一女二子,这是第二个幸运。得到宠幸了,分到赵地是个什么命运不知道,分到代地她成了代王刘恒宠幸的宫女。

第三,就是在平定诸吕之后,这个代王刘恒出乎意料地被大臣们推举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文帝,这是第三个幸运。

最后一个幸运,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窦漪房虽然受到刘恒的宠幸,但是刘恒前面有一个嫡妻啊,就是他有一个王后,而且这个王后她还有四个儿子,有的史书记载是三个儿子,就是她还有几个儿子。非常奇怪的是,汉文帝被立为皇帝以前,他的王后和这个王后立的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故,一个接一个地死了。王后死了,王后的四个儿子也一个接一个死了,当然这个死和窦漪房无关,不是她要谋这个位置害人的,都是意外地死了。这样一来的话呢,窦漪房的位置突出了,所以这个窦漪房就被汉文帝封为了皇后,她成了汉文帝的皇后了,到了景帝朝她就成了窦太后了。所以这个窦漪房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我们在中间讲过,宫廷中间的很多妃嫔有一些像戚夫人像栗姬是非常不幸的,也有一些非常幸运的女人,像我们上一集讲的薄太后,这一集讲的窦太后,都是非常幸运的妃嫔,她最后竟然做了太后。她做了太后之后,那么她对少年刘彘的命运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窦太后在皇子的继承权上应当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她在皇子继位的问题上,她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请看下集《储君之争》。

第4讲储君之争

画外音:在上一集里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景帝册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但栗姬因为政治幼稚拒绝了为女儿求婚的请求,这使怀恨在心的长公主和皇十子刘彘的母亲王夫人联手对付栗姬。长公主还在汉景帝面前不断诋毁栗姬和栗太子,她们的目的是想让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彘为太子。而汉子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皇位的继承权上也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那么,她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又是谁呢?围绕太子之位,在这几个女人之间还将有怎样激烈的争斗呢?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复杂的过程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太后非常幸运地当上了皇太后,而窦太后又是一个非常爱管闲事的人,那么在窦太后的心目中间,谁是储君的最合适的继承人呢?

其实窦太后心中,她最希望的储君继承人是好的幼子梁王刘武。窦太后之所以希望梁王刘武作为储君,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梁王是幼子。这个作母亲的往往都有爱护幼子之心,小儿子啊,特别疼爱,特别喜欢他。今天我们如果到河南永城的芒砀山,那个芒砀山就是当年刘邦落草为寇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梁孝王的墓和梁孝王王后的墓,你看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当时梁国的富庶。这个富庶和窦太后的赏赐和偏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间说过一句话。这个事情的经过是汉景帝在没有立太子之前,曾经举行过一个小型的家宴。家宴是在皇宫中进行的,由窦太后来主持,参加家宴的有汉景帝,他的弟弟梁王刘武,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就这么几个人。在这个酒宴中间,汉景帝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话,说千秋之后,传位梁王。这个话一说,史书记载“太后欢”,太后非常高兴。但是参加这个酒宴的还有一个大臣,窦太后的侄子窦婴马上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下面接头就说了一番话,说父子相传是汉朝的祖制,皇上怎么能够擅自传位给梁王呢?窦婴讲的话意思从汉高祖刘邦开始都是父子相传,现在皇上要说把这个王位,这个储君传给你的弟弟,这不合祖制。在这段话以后,司马迁又写了三个字“太后憎”,这一“憎”一“欢”把太后的心理全部写出来了。太后高兴的是传位给梁王,太后恼恨的是窦婴的阻止。窦婴是她的亲侄子,关系非常近,就因为这窦太后就取消了窦婴出入皇宫的门籍,不允许他自由进宫了。可见在这个事情上,窦太后是多么计较这个话。

画外音:窦太后因为喜欢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不顾汉朝帝位父子相传的祖制,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刘武来继承帝位。她的想法也有依据,因为中国古代有另一种皇位继承方式,“兄终北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而在家宴上,汉景帝确实也说出了将来把皇位传给梁王刘武的话。那么,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有没有真心传位给梁王刘武呢?司马迁在《史记-魏其侯列传》中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那么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第二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汉景帝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从第二年的行动来看,汉景帝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那么既然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

两个解释:第一,向他的母亲示好。表示一种友好,就是讨好他的母亲。第二,安抚梁王。因为梁王,他母亲这么一个劲儿地说,梁王早就有这个心。而且在《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这件事的时候,还写了这么两句话,说梁孝王当时就知道景帝说的不是真心话,但是他也心中窃喜,偷着乐,很高兴。毕竟这是一个很入耳的话,听起来很高兴。这就是景帝在家宴当中传达的这个信息。如果说汉景帝不打算传位给梁王,又说了这番话,我觉得汉景帝这番话是个误导,他只能使窦太后的偏心更偏,使梁孝王的野心更野。所以景帝的误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次家宴完了以后,这一年的春天,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画外音:根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公元154年,汉朝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汉朝建立后实行了同姓封王的分封制。各诸侯国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在汉景帝当政的时候,诸侯国的强大开始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于是,汉朝大臣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个建议被汉景帝采纳,在这个背景下,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开始有过一阵惊慌失措,后来稳下了神,才决定要平叛。在平叛的时候,他任命了他父亲汉文帝临死之前托付给他的一个大臣,因为汉文帝临死之前给他托付了一句话,他就用了当时的一个中尉,周亚夫。也就是荡平诸吕的那个周勃的儿子,用他做太尉统兵,同时任命大将军窦婴坐镇荥阳,平定齐赵的叛乱,周亚夫对付的是吴楚,而且在周亚夫出征之前跟汉景帝有一段对话,这个周亚夫就在对话中间讲了自己平叛总的方针。怎么定这个平叛计划,周亚夫这样讲: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说吴楚七国的军队它的士气相当旺,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避让它的锐气,不能够正面与它冲突,那怎么办呢?把梁国扔给他们。这个时候梁国的国君是窦太后的幼子刘武。这个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们讲《项羽》,讲《吕后》,都提到彭越这个人,彭越是最早任命的梁王。这个梁国的土地跨在什么地方呢?山东的西南,然后继续向南,到河南的东部,再到河南的南部,这个地方横跨山东、河南两省,历来是个战略要地。当年楚汉战争就是因为彭越在梁地断项羽的粮道,而现在吴楚七国的叛军要向西攻打,打入函谷关,必须拿下梁国。如果不拿下梁国的话,可能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如果拿不下梁国,他西进的话,梁王有可能断吴楚叛军的粮道。所以周亚夫的计划把梁国扔给他,当然这个计划是很冒险的一个计划。周亚夫这个计划可以说是谋国不谋身啊,为国家谋划的多,为个人谋划的少。如果说这个梁国扔出去了,万一梁国叫吴楚军攻陷了怎么办?那这个结果,要么梁王被俘,要么梁王自杀。梁王或者被俘或者被杀的话,他的老娘窦太后能答应吗?窦太后最疼的是这个小儿子,周亚夫的主张就是把梁国扔出去。当然,周亚夫这个主张在当时来说虽然冒险,但是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可取之处就在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

梁国首当其冲经受吴楚军的进攻以后,梁国军队战斗得非常苦,一开始就几万人全军覆灭。梁孝王在最紧张的时候,他把韩安国为首的七个大将请出来,他亲自跪在地下拜托这七位将军为他去抵抗吴楚之兵。那么骄横的一个诸侯王,竟然跪拜将军,你可见梁国危险到什么时候了。而且梁王是一天一个使者向周亚夫请救兵,周亚夫是一兵一卒不派,梁王在周亚夫哪儿请不到救兵,直接把状告到汉景帝那儿,汉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