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千三百六十五章 杀鸡儆猴(1/2)

作者:木恒
所以说大明还是控制力很强的。
大明直到最后一年的时候,那些管员们才开始大量不听从命令。
虽然皇帝不能说杀就杀。
但也差不多。
说实话,明对管员的控制力还是比较强的。
这是建立在厂卫没有崩塌的前提下。
而南宋其实也差不多。
他们宫廷防御并没有那么严密。
当然了,本身宋朝本来就是通过政变上台。
所以说对于这个宫廷防卫是关心的。
但是关心归关心。
上面的人关心,下面的人不会关心。
好比父母都想让孩子好好学。
但即便是将方法说透了,嘴巴说干了,棍子打断了,该不愿意学,没有焖过弯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学。
同样,宫廷守卫也是如此。
宫廷的守卫还是要生活的。
他们有的人还要下班儿之后,还要去集市打工。
没说错,守卫宫墙的士兵,放值之后,往往还要兼职,才能养活一家老小。
他们的薪水本来就不高。
而且还经常被调动去干皇宫的活。
哪有时间操练?
这种局势之下,就很容易被渗透了进去。
在现代间谍的渗透能力下,整个皇宫就慢慢变成了一个筛子。
他们面对近代化的组织面前,那就是一个大筛子。
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现代化的组织与训练。
是多么可怕。
更加不明白,信念培养、理解目标,对战斗力的提升,是有多么强悍。
每个士兵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每个士兵都觉得自己该这样做。
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那些士兵们接触到海岛的生活。
知道海岛大同世界之后,已经心生向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让自己的子孙,同样过上那种生活。
再也不希望受人欺压。
再也不需要低头哈腰。
他们心里有着足够多的动力。
也有着足够强悍的精神动力。
可以说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
因此大家训练的热火朝天。
每个细节,都百般模拟。
专门有一队人,模拟各方势力的反应。
几乎推演到了极致。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次政变能够如此精心,如此准备完全。
随后这一天晚上终于到来了。
每个人都心里非常平静。
因为大家都已经麻木了。
所有动作都成了本能。
包括说什么,都训练过很多很多遍了。
对于整个皇宫的环境已经了然于心。
其实关键的步骤就在于两点。
第一是迅速进攻宫门。
选择在晚上的时候将皇帝和皇太后控制住。
其次是皇后。
再将禁卫和将军控制住。
只要将几个关键节点人物控制住。
他们不能下令。
其他人在得不到命令之下,只会站在原地不动。
这就是封建社会下,没有主动性,士兵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只知道听令行事。
所以就会出现底层士兵杀死皇帝的事情:
大家只听上司的令。
而皇宫内部调动是非常麻烦的。
很多时候都必须要有皇帝亲自下令,要令牌,要圣旨,要枢秘院附属。
诸多流程之后,才能动兵。
这正是宋朝防备兵变的办法。
然而面对熟悉这内部情况的政变之人,就成了漏洞。
而这政变之人的力量,又来自外界。
这就导致了他们这一套反应迟钝。
他们即便发生了异动,他们也不可以随便乱动。
如果一旦乱动,面临的就是斩首甚至株连九族的下场。
谁让你们没有命令就乱动的?
那你是想干什么?
说的好,是忠心。
说不好,就是胆大妄为。
今天你敢主动救驾,明天不知道你还敢干什么。
所以说在皇宫里办事,做什么事情,分外要小心。
尤其是他们这些亲自掌握武力的。
更是被严密束缚着。
想要做事必须要见到令牌,见到公文,见到这些枢密院下达的这些旨意之类的。
还有皇帝亲自下达的旨意。
总而言之,不能轻而易举的动作。
很快,政变终于开始了。
进程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容易。
日常训练时,模拟的那些意外,大部分都没有出现。
日常训练越充分,场上考试就越自信。
这是一个规律。
来自闻人升后世考试大省的经验。
皇宫内部根本就不知道会有政变这回事。
他们的组织和严密程度远远不是这时代的人可以想象的。
他们迅速趁着夜色,兵分多路。
顺利翻越十多米高的宫墙。
然后进入了宫殿。
宫殿里面的人还一无觉察。
那些巡逻的士兵也被他们将关键节点都给收买了。
一个个也没有额外做事,只是该去的地方有的没有及时抵达。
众人人迅速行动。
一队人到了老皇帝的寝宫。
老皇帝在哪里睡觉,早就被探听出来了。
随即将老皇帝和妃子都给控制起来。
而且也将独处的皇后也给控制起来了。
太皇太后更是控制起来了。
这个宋朝有个特别奇葩的现象,就是太皇太后,被人放心地掌权。
大家都知道太后和太皇太后,不会成为武后。
放心地让她们垂帘听政。
然而后果,就是没有改革之心。
宋朝就是一个比较弱势的朝廷。
所以文人们也愿意听从太后的话。
至少宋朝太后还没有武后那样狠。
一切都控制住的时候。
宫廷还风平浪静。
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一来政变者是三位皇子。
二来大家拿到了钱,不想多事。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
当文武百官开始上朝的时候。
发现早就失踪的六皇子,赫然坐在皇位上。
百官立刻意识到不妙,想要退出宫门的时候。
结果发现门已经被关闭了。
“好了,各位爱情,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昨夜突发疾病,不能够视事。”
“今天就由本王监国。”
六皇子还是有点数的,得先走走流程。
迁就一下天下人。
好么,这就监国了?
下一步就再到皇帝了。
文人们看向旁边的武将们。
武将们低着头。
平时压制我们像条狗。
还说唱名的才是好男儿。
现在又指望我们卖命?
搞笑吗?
这是皇族内斗,谁有胆子掺和?
上一个只是说了一句的人,已经被冤杀了。
六皇子扫视着众臣。
很想说一句:我来当这个皇帝。
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但是却不能说。
没有办法,他的兵还在城外。
还在海上。
他还需要这些人的默认和犹豫。
其实这就是身份的重要性。
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兵力。
但身份高,能大大减少阻力,争取时间,争取时机,促进敌人快速投降。
如果朱棣不姓朱,你看他能不能四年打到应天去?
别的不说,肯定没人给他传信和开门。
而在这时。
沉默许久。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
“六皇子,你以皇子之身造自己父亲的反,君不君,臣不臣,你不觉得是大逆不道吗?”
说话的是一位宰相,姓刘,官居正一品。
刘宰相大义凛然的说着。
六皇子看了看他,然后说道:“刘正一,你身为宰相,却中饱私囊。”
“身为高官,不顾百姓的安危,只顾逢迎。”
“你伺候君王从来没有提过一个有用的建议。”
“你就不觉得有愧于天地,有愧于祖宗。有愧于圣人吗?”
刘宰相听到这里之后,不由得一愣。
然后他说道:“本官一直做事勤勉,虽无大功,却有苦功。”
“一心维持着朝廷局面,这些都是功劳啊。”
“怎么在六皇子眼中,我却是一个无用之人呐、”
六皇子摇头说道:“好了,我不与你争辩。”
“我们讲究法律,不讲究株连,更加不讲究从心而定。”
“将关于刘宰相的证据拿上来。”
很快,来的是人证。
就有一个小民从宫殿角落出现。
众人一看他过来就知道早就准备好了。
“我起诉刘宰相,刘宰相他庇护自己的家人,抢走了我家300亩上好的水田,而且不止如此,我家去告状的时候,他的管家还拿帖子,让当地的县令来打我们家人。”
“反而诬告我家侵占他家的田,把我的儿子给活活打死了,我一直上告,最后好几次也差点被他们打死。”
“我后来隐姓埋名,像一只狗一样活到现在。”
“最后,终于见到了六皇子殿下。”
“这才得以申冤。”
六皇子点点头。
然后又指了另外一个人上来。
他是一个小兵。
“我也要状告宰相刘正一。”
“他冒领我父亲的功劳。”
“我父亲在边关拼命打仗,拼死打仗。结果到了刘宰相这里,他说都是他运筹帷幄,布置的阵图之功劳。”
“我父亲指挥作战,最后出生入死得了大功。”
“他贪图我父亲的功劳,他升官了,当成了宰相。却把我父亲送到边关之外送死。”
“他是怕我父亲说出真相来。”
“如今碰上六皇子,这真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啊。”
六皇子点点头说道:
“看来你这个刘宰相,很像是秦桧啊。”
听到这里,刘宰相直接瘫倒在地。
死他还不怎么怕。
毕竟年纪大了。
可是被皇子比成秦桧,真是要命了!
众人顿时一愣。
秦桧的恶名大家都明白。
死之前还以封王的身份下葬。
这真是讽刺。
其实就是说明了,做那些事的人就是皇帝。
皇帝是在酬谢他。
死之后,再迅速平反。
而这秦桧的罪行,天下人皆知。
好好一个秦姓,大一通王朝的姓氏,就因为他一人而蒙羞。
真是亘古未有了。
就像诸葛,因为诸葛丞相一人,而沾染上智慧与忠诚的光环。
一说秦,大家首先想到的一是大秦,二就是秦桧了。
一说诸葛,首先想到的就是丞相。
“莫须有”太过有名了。
遗臭万年的秦桧,可以说是纵贯古今。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