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千一百一十六章 上场征战(1/2)

作者:木恒
一年后。
澹水城大发展。
人口超过20万。
这个数目远远超过郑芝龙移到大员的人数。
对方还是一直在移,近二十年的时间,还不到十万。
而闻人升仅仅一年时间就移民二十万流民。
其实还可以移民更多。
只是一时之间还不能搞定。
移民之后,统治架构就是典型的藩镇架构。
有完整的衙门、开府建制,当然名称不是一样的,就像满清的各种额真一样,其实就是明朝的各种军职。
闻人升在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叫大东家。
大东家这个身份,澹水移民都知道,但他的真实身份,兵备道,却很少有人知道。
大员是岛屿,绝大部分人上去之后,就是许进不许出。
只有那些忠厚老实的人经过筛选和训练后,才能上船,成为水手、士兵、还有掌柜,允许出去做贸易。
当然这其中有不少对手,想密谋上告闻人升暗中建立基业,试图谋反。
这就搞笑了。
因为闻人升真有谋反的本钱。
所以他只是使用了三万两银钱,给了新巡抚,还有几位部堂高官,就将这事给平下来了。
爱上哪告去哪儿告去。
真当大明现在还是中前期吗?一旦有人试图谋反,立刻捉拿入京,反抗就要派大军征伐。
就像“成化犁庭”。
历史上的郑芝龙一样在大员建立基业,同样垄断中左所一地,等同藩镇,也没人告他谋反。
告了也没有用。
因为现在的大明,是尽量不让人谋反。
只要不明目张胆地攻打县府,不打出谋反旗号,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闻人升那三万两都不用出,告上去的人,也会被打将出去。
他出银子,还是为了收拢流民方便。
有了部堂高官的背书,他可以继续与地方官吏深化合作。
一户流民5两银子,最低要三人以上。
父母妻儿团聚者,额外给一两。
这个价码不低了。
现在卖一个壮汉才几两银子。
流民太多了。
到处席卷。
很多地方官巴不得送走他们。
从这里就能看出郑芝龙是守户之犬。
满清残暴,还知道抓包衣回去干活,一抓就是几十万,十几万青壮男女。
不止抓一次,前后九次入寇,最远抓到南直隶。
郑芝龙每年收入高则千万两,低也有数百万,收入能让崇祯羡慕死。
这么多钱,偏偏不去买流民,白白浪费20年时间。
他的儿子郑森从头做起,收拢流民,训练士兵,还先后获取了几次陆上大捷。
只是寿命太短了,38岁就挂了,中间也犯了很多错误,不过那很正常。
若是有曹操刘备寿命,不能恢复明室江山,但海外建国绝对没有问题。
可以大量将千万流民送到东南之地,绝对能拿下几个大岛。
反正闻人升也是紧紧抓住手下士兵。
每隔三个月就要重新筛选一轮相关将官。
将那些个有可能忠诚动摇的人,给调到文职岗位。
此时他移民了20万,一年多下来至少死了有5万人,剩下15万。
其实这个存活率已经很高了。
要知道此时很多殖民地的移民往往第一年就会死掉一半,第二年还要死掉一半。
过个十几年就会全部死光。
光看到殖民者遍布全球,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那就是自然达尔文淘汰。
一个3000人的殖民地往往坚持不了20年。
真正能坚持到殖民地发展壮大,大部分共性就是当地土着相对友好。
环境和原住地高度相似,属于温带气候,不是湿热气候。
疾病比较少。
粮食资源丰富。
有独特的贸易品产出。
有这些共同特征,才能发展起来。
早期人类殖民地很脆弱的。
根本不存在游戏中那种放下3000人,20年后就变成了6000。
大多数殖民地是放下2000人,20年后,就剩下几十个乞丐流浪汉。
一是很多殖民地都没有贸易品,开拓之后,很难自我维持。
慢慢地就没船来了。
这年头哪有什么官家船来固定贸易?
没有独特贸易品,人们就会跑,就会走。
而大员就得天独厚。
靠着大明太近了。
一应生活资源都能方便获取。
而且本身还能充当贸易中转港口,能够提供很大的价值。
比如北上岛国的船只,就需要在此修理,补充,同时放下一些货物,购买鹿皮、蔗糖等宝贵物资。
这就让它的发展有了坚固的贸易基础。
烧林开荒。
闻人升实行古老的府兵制。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家一户分配土地。兵农合一,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
其实也是大明的军户制。
这种体系,注定用不了30年后就会腐烂的。
因为军官特别容易出现土地兼并。
好在闻人升使用的是古老一点的府兵制,可以维持的时间长一些。
其实这也和满清的八旗类似。
其实满清八旗就是学习的大明的军户制。
只不过是因为生存压力,将地位颠倒过来。
军户高高在上,剥削拥有奴隶。
即便是八旗贫贱者,也能通过压迫和剥削汉人包衣来获得利益,维持生存,进而大大缓和了八旗内部的经济矛盾,从而让他们显得团结。
这才是八旗早期上下一心,很是能打的根本经济原因。
这就是经济矛盾对外转移的结果。
八旗统领们不明白这个经济原理,但不妨碍他们本能地明白,自己族人穷,带着穷人抢大明,就能让自己的穷人不造反。
而大明军户就没有办法了。
被压制,被剥削,最后一点战斗力没有。
平时没有操练,一上战场,只要看到敌人就要准备逃跑。
家丁们人数不多,战斗一旦不顺,军户兵就要溃逃。
而对于闻人升来说,30年之内解决大明、辽东、农民起义这些问题足够了。
15万人有3万户,一户一兵,可以整出3万兵来。
为了精锐和减少后勤,提升机动力和作战力,他将3万人又精简了一下,最后精简到8000人。
其中6000战兵,2000辎重兵。
战时雇佣流民做挑夫。
2000辎重兵是专业训练相关后勤之事。
做饭、扎营、挖壕沟,都是古代兵书中早就说好的东西。
其实什么方法都有,大明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不知道方法,而在于明知道,却不想用,不能用,用不了。
征兵之外,就是多种粮食。
大米、甘薯、玉米,统统安排上。
整个大员,最后安置一百万流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还需要继续扩张就是了。
北方越来越混乱。
已经爆发了几次民乱。
闻人升借助当地官员,迅速带来大量人口。
实力迅速发展。
同时也海上其他势力,海盗、大户士绅,也开始了剧烈冲突。
双方都想要垄断海上贸易。
无论是郑家,还是官僚士绅,大家都想这样干。
郑家先后干掉了诸多海盗,又干掉了许心素为首的官僚士绅代理,让自己作为士绅集团的货物出口代理垄断,这才独霸了东南的贸易。
而闻人升的优势,就是他有着文官的招牌。
这年头文官还是有着天然优势。
在充当官僚士绅的代理人方面,很是方便。
他能轻松从辖区内得到大量的货源,进而转卖给自己的船队,他人的船队,以及红毛人的船队。
这就有一个冲突。
那就是海盗会影响贸易。
他要彻底平息东南海盗。
至于如何打,闻人升一方面从西洋人手里购买大船,购买武装商船,大炮、火枪,一方面开办船厂、枪炮厂,自己制造。
这都是手工场,此时还不需要多少机械。
在这方面,大明有着丰富的人力可以使用。
其实这个年代来这里的西洋人有很多。
就像荷红毛,东南海洋上,至少有三万人。
西红毛至少有五万。
当然这都是老弱病残混合都有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有些人来到这里住下后,就娶了本地土着,生下孩子。
一方面是搞船、枪炮,另外一方面就是人。
人手方面,他从流民中招募人手。
又从西洋中招募。
闻人升以1:3的比例进行混合雇佣。
1个西洋人配3个大明流民。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传统腐朽的权术制衡。
但恰恰能够济一时之用。
满清内部也一样是各种制衡。
西洋人的存在,可以保证大明士兵不会因为什么忠君思想,而背叛自己。
毕竟西洋人只看重钱,只看重薪水。
自己能发薪水,只要伤亡不大,只要条件不艰苦,他们还是有着职业素质的。
毕竟西洋人当雇佣兵是习惯的。
一个约翰人很乐意当雇佣兵打约翰国的。
万一有人想要背叛自己,他就可以用这些西洋人去镇压。
而同样的,如果西洋人想要漫天要价,在关键时候索要天价雇佣费,自己也能用流民士兵压制。
这就是闻人升的精明之处,用人之法。
领先时代的方法他会,那些糟粕之术,他同样精通。
有些人辛苦坐上高位,却又自己退出去,简直是幼稚可笑,他是将跟随自己的人,统统放弃。
是一种正值上的幼稚病。
而闻人升绝对不会犯下这些错误。
他的智慧无双,又心志无双。
什么事都能一看就破,什么问题都能一见即明。
流民士兵,都招收有家有口的人。
总之就是尽量有约束,出海作战都有赏金,一手是钱,一手是人质,配合上基础训练,加上战时军法,不怕士兵不出力不卖命。
当然搞造船也不是很容易的。
西洋人也不愿意技术扩散。
但是他们来到东南还是为了钱。
闻人升通过货物份额来诱.惑他们,雇佣他们建造西洋船只。
反正是只要有银子的话,有很多西洋专家。
这年头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多人还没有什么忠诚于国*的想法。
还是以个人发财为主。
也没有什么西洋的技术壁垒。
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技术保密。
但是只要给够钱,挖人并不难。
闻人升多管齐下。
同时内部出现一些背叛之事。
有的人带着满满一船货物跑了。
这就是在海上的危险。
辛辛苦苦逃走一艘船,连穿带货物就价值10万两。
如果没人看到,或者这艘船不回来,你还会以为他是遭受了海难,从而没法处置他的家人。
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找有家室,有宗族的人当船长。
单身狗当不了船长。
没人相信他们对船主和股东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