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千一百零八章 攻打红毛(1/2)

作者:木恒
12万两,闻人升拿出了5万两在巡抚标营中练了500人马。
相当于一人一年消耗100两银子。
这年头像样的薪水就是2两银子一个月。
实发实饷,就能胜过大部分队伍了。
然后是菜食银、铠甲、兵器、马匹、草料、豆、鸡蛋、马镫……
等等杂项加起来,一年就要再消耗50到80两。
当然可以缩减,同样战斗力也会缩减。
闻人升当然不会那样干。
现在这样寄人篱下,不是长久之计。
国人讲究名正言顺。
名不正,士兵作战就会心存疑虑,心存疑虑就容易士气动摇。
不过他已经有了办法,那就是去海上练兵。
海外有诸多岛屿,在海外找上一处岛屿,大加练兵。
而海上的套路,就不是大明这样的官府背景了。
而是红蝈蝈的刀枪拼杀,海上丛林。
海上拼杀,要快船利炮。
近海称王是大量火船 桨帆船,以人多冲撞之法获胜。
即便是红毛人都败给了郑家的船队。
而他可以复制这一手。
但是郑家控制不了远洋。
因为郑芝龙到底没有大格局,只是一个海盗 海商的心胸。
当然后来也是老迈了。
他明明有大量资金,富裕极盛,却没有系统学习西洋人的造船之法。
不过在近海领域,靠着火船和火药战术,仍然是郑家一家独大,几次击败红毛人,都是大胜,迫使红毛人选择退让,达成稳定贸易合作。
从此双方达成平衡。
一方靠官方背景形成陆上供货渠道,一方主导外洋贸易。
双方互相平衡,互不干扰彼此的航线。
郑家垄断去日本、南洋的近程航线,在东亚和东南亚称霸,是艘船就要来缴纳平安状,一面令旗,大船就要三千两。
但红毛人仍然能够垄断去欧洲的远洋航线,仍然能够占据着南洋诸多岛屿。
这也让郑家不能插手东南诸多岛屿,郑森上位,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奈何英年早逝,39岁,又说是38岁就死了。
而北面只有几个海岛,一个大员岛是最大的,如何与满清占据了整个腹地相抗?
原本能够破局的郑家,因为郑芝龙的短视,失去战略纵深,彻底沉.沦,战略上就失败了。
如果他们能够大力发展远洋造船,不惜代价与红毛人拼斗,而不是将眼光仅仅放在海商赚钱上,那将能赢得半个天下。
当然这也是必然的。
封建统治下形成的人才,能达到郑家这一步,就算是天花板了。
至少给人看到希望。
而且也不能完全怪他们,东南诸多虽然有不少明人定居,但总数还是少,而且被西牙红毛杀戮极惨,发展不起来。
导致郑家一直没有将眼光投降东南诸多岛屿,也没有将其定为根基。
毕竟只是一家,不是一国。
而闻人升也知道,郑家最有利的生意,就是从江南收集生丝货物,铁器,然后卖到岛国。
再从岛国买来含铜的银子,回来提炼,再多得一成利润。
一来一往,就是几倍利润。
至少两倍以上。
而且这条航线,大半可以靠岸行驶,远洋路线很少,算是极为安全成熟。
从建福海岸向东北航行,经由大员金门、基隆山,之后顺琉球群岛沿岸海域北上,就能抵达岛国屋久岛。
这条航线相当安全,一般百十次,也就几次会出事。
算上很安全了。
郑家占着这条稳赚不赔的赚钱线路,积累起千万身家,每年利润就在百万左右。
所以后来郑成功能以一人之力,组织起数千人的铁甲兵,正面对抗满清骑兵主力,硬生生地在应天城墙下击跨对方。
可惜他到底对陆战不熟悉,也抱有一战成功的心思,竟然携带了大量家属妇人上岸。
被对方骑兵一冲,士兵见家属遭到攻击,士气动摇崩溃,大好局面就完蛋了。
随后他本来可以卷土重来,毕竟有着大量财富,然而整个人暴病而死。
随后满清为了遏制郑家,使用残酷的迁界禁海之法,杀戮无数,这才让郑家失去陆上货物,逐渐衰落。
说起来,郑芝龙之所以投降清朝,其实也是因为他的命脉,就是备货的渠道,被满清掌握了。
他想再安稳地收集生丝卖给岛国,那就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低头。
而不是想办法抗衡。
可惜他忘记了满清可不是大明,满清是靠八旗为核心,心肠狠硬,早就决定了拔出他这个毒刺。
汉人藩镇在满清那里是不可能存活的。
闻人升现在不能使用超前技术,超前理念,但复制一下郑家还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郑家的失败,在于没有眼光。
闻人升现在已经是举人。
但举人仍然可以不做官。
进士不做官,就有些危险了。
一个举人在东南士林中,就有着相当大的地位了。
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用来自立。
半年后。
500人精锐已经练成,在标营中独立成为一营,号曰选锋营。
闻人升特意在训练中,增加了游泳和船上训练。
借口就是要征战红毛人。
随后闻人升就找到王巡抚。
提出要征讨占据澎岛的红毛人。
“世叔,红毛人上次被击退,这次又来,我们要一劳永逸,就要在上面设置郡县,同时还要占据后面的大员岛。”闻人升直接说道。
“澎岛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占据大员,那里号称东番,乃是蛮荒之地。”王巡抚有点发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这种官僚,只想立功,不想多事。
“世叔,大员土地肥沃,尤其是北面澹水,气候较冷,和北方相似,可以大量接纳流民,带走流民,就可以减少叛乱之隐患。”闻人升说着。
“可是将天子子民带往海外之地,这可是大罪。”王巡抚摇头道。
“既然如此,那就暂时只在澎岛驻扎屯垦好了,不过还请大人保举我为澎湖知府。”
“你已经是举人,现在是一府同知,又何必去这海外蛮荒之地担任知府?”王巡抚不解道。
“东虏强横,屡战屡胜,唯独不擅长水战,我们占据澎岛开垦屯田,正是为将来之事做准备。”闻人升说道。
王巡抚有些皱眉:“东虏再强,也不过是第二个蒙|古人罢了,不可能动摇我大明之根基。”
现在已是崇祯元年,圣君临朝,众臣颇有振作之意。
他们哪里知道,危险迫在眉睫,崇祯二年,东虏就要绕道蒙|古,翻过边墙侵入京畿之地,大加掠夺。
在最危险的小冰河时期,拿大明的血度过饥荒。
而大明无处掠夺,又自身太过腐朽,江南之米,不能赈济北方饥荒之地。
最后让农民军给彻底摇挎下来。
所以闻人升摇头道:“如今东虏已经与北虏结盟,一统北部草原,他们以前打不过山海关,打不动宁远防线,现在却可以绕道草原,如此一来,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成为嘉靖、万历年间的北虏。”
“啊!”王巡抚闻言大惊。
其实这个局面,很多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也在充实九边和京畿附近重镇的兵力和防御。
然而还是那句话,财政破产,上下腐朽,有心无力,只能坐视着危险到来。
你看出来,没用。
人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又有谁能逃得过?
“如此一来,到那时国朝就要危险了。前宋之时,宋室为金人攻击,而浮于海。如今我们也要提前为皇室找一退路。”
闻人升为什么如此说?
为什么不闷声发大财?
很简单,他不能使用超前科技,超前理念。
就必须尽量发挥出这个时代最大的力量:乡绅和官府。
前者还要远远胜过后者。
他如果默默移民,恐怕七年八年,才就弄个几十万人。
还是干不过满清的潜力。
如果有朝廷主导,一年就能过百万人。
这不是吹嘘的。
历史上郑芝龙就要在这几年里以官方名义移民大员。
闽南频遭旱灾,饥民成群。
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大员垦荒定居。
只是他还是步子小了些。
按照闻人升的做法,直接移民百万人。
至于到了岛上怎么吃饭。
华夏人自古就是草食民族,大员此时遍地是草,吃就是了。
吃光了还能解决蚊子太多引来的疟疾问题。
当然话不能完全这样说,但事可以这样干。
此时官府还是没有执行力。
否则陕、甘等地的饥民,统统拉到海外,流放出去就是了。
但这个难度太高了。
若是大明官僚能干到这种事,早就把东虏给灭了。
然而满清却是能够干成。
因为他们足够凶残。
迁界禁海,不比这个难吗?
要知道沿海30里内,有多少人啊?
上千万人肯定有的。
反正他们就是四个字,不走就杀!
杀下去,就走了。
大明就不敢这样做,担心名声,也是因为没有一个核心支撑武力,一旦动手,自己朝廷的合法性就没了。
后来的曾剃头在大清治下,就从满人祖宗那里学会了这一招,人太多,地不够,起来造反怎么办?
杀光后再分地。
就这样简单。
如果不是有外洋人入侵,新军崛起,这一招可以再用万万年。
这才是万世不移的本事……
闻人升说完之后,王巡抚大为震撼:“世侄果然国朝忠臣,能想他人不能想,既然如此,我当然要鼎力相助。”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他也是想到,如果立下这种基业,他将来还不能成为擎天一柱吗?
还怕当不上首辅?
于是两人计议一番,先从驱赶红毛人下手。
只有驱赶了红毛人,才能从朝廷那里拿到大功,拿到开拓大员的名义。
随后王巡抚上奏。
朝廷一番议论。
皇上刚刚登基,心气十足。
朝廷对于红毛人再次占据澎岛的事进行下令,命令王巡抚召集水师驱赶红毛人。
随后王巡抚发下巡抚大令,调来两位总兵相商。
分别是建福总兵于大涛。
漳州总兵周明,前者统领水师,后者有着一支较为强力的家丁队伍。
闻人升观察了此二人。
发现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心思,不是混吃等死的将领。
而且于大涛更加忠贞、认真,算是王朝末期,还想奋勇向前的人。
“红毛人船只强大,舰船大炮众多,又擅长火枪,实在难以对付。”于大涛直接说道。
看来他平时没少研究对手,算是知彼。
“李同知,你如何看?”王巡抚直接让闻人升去和两人说。
“没错,所以我们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他们的长处就是大船和巨炮,短处就是远道而来,人员稀少,我们能出动万人规模,他们最多出动两三钱人。”
“他们的船大但总数少,我们船小但总数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