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51.还不错(1/2)

作者:不是老狗
“17分钟……”

《通天帝国》的剪辑师肖洋略带惊叹的冲着旁边一起观影的同伴,同为《通天帝国》录音副导演的郭小石说道:

“你见过谁家的电影17分钟弄的跟全场大合唱一样?”

“……取巧呗。”

比起肖洋的惊叹,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郭小石脸上却没什么表情。

而说话的声音虽然小,可语气里那股酸意是听得出来的。

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后,他说道:

“以前还没看出来……现在这么一瞧……呵,许鑫心机也挺重啊。电影卡着威尼斯电影节来参选,弄的歌还是个意大利家喻户晓的歌。电影这才17分钟就能调动情绪……啧啧,玩心态还是他玩的溜。”

“……”

肖洋有些无语了。

虽然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搅马勺,同时也都是华义旗下的剧组。

但不代表他要认同郭小石的话。

虽然他是剪辑师,而对方才是音频制作。但同为从业者,一部分敏感性还是有的。

别管是不是刻意迎合,真正的本质就是……《山楂树》这电影,把《啊朋友再见》的旋律用在这里很合适。

那个年代的歌曲多是从苏联传入,带有很浓重的反抗***色彩。

而这首称赞革命友谊的歌,放到这里本来就是理所应当。

并没什么差错。

更何况,这电影的前16分钟,不单单只有歌曲。

它里面藏的东西……很多。

有思考,有关系的预埋铺垫,还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细节。

都不深。

在肖洋眼里,许鑫也没有刻意去炫技。

这电影里面所表达的一切,只要具有最基础的影视审美理论,都能看出来。

这一点尤为合他的胃口。

况且,给他最大的惊喜还是刘一菲。

他不是刘一菲的粉丝,但不讨厌这个人。

或者说……刘一菲可能都忘了,但肖洋和她是有过接触的。

就在那部《功夫之王》上面。

他作为《功夫之王》的剪辑师之一,负责过一小部分关于“金燕子”这个角色的剪辑工作。

在刘一菲来配音的时候,需要配音的片段都是他拿出来的。

而对于刘一菲当时的印象,他就觉得很好。

身在华义,这个哥,那个姐的见的多了。

刘一菲是少见的那种不怎么挑剔环境,助理也没那么多事的人。

很好接触。

甚至在内部的电影制作完成的宴会上,俩人还碰过一杯可乐。

后来虽然公司和刘一菲闹翻了……但闹翻的是公司,跟我剪辑师肖洋有什么关系?

而时隔两年,和对方再次重逢。

肖洋虽然没自信到刘一菲肯定还记得自己,但却不妨碍他以一个曾经的工作伙伴的角度,来鉴赏她带来的影视作品。

首先,这电影的剪辑让肖洋觉得很舒服。

干剪辑的人都知道。

一开始,大家都想炫技,也都喜欢炫技,恨不得镜头一帧晃悠八百遍才能彰显出剪辑师的牛逼之处来。

可干的年头多了,剪辑师们会发现……比起炫技,他们更多的工作是要把那些一部又一部拍到普通人根本没法接受的片子,变成一部部“能看”的作品。

而肖洋之所以这么喜欢这部散发着一种踏实讲故事气质的电影,就是因为……他剪辑过《功夫之王》,知道那电影里有多少惨不忍睹的镜头。

但那电影成分太复杂,光是电影烂这一点,锅其实到不了刘一菲头上。

更像是一种水土不服并且人家压根就是糊弄你的产物。

所以,因为接触过,他此时此刻看着镜头中的刘一菲,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兴。

为对方在这部戏里的表现而喝彩。

先别管后期怎么说,至少前期这十几分钟,真的让肖洋对刘一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第一阶段,许鑫的处理很完美。

这是他作为剪辑师,对整部电影的认可。

只要维持这个节奏,先无关剧情如何发展,至少在整体节奏上面来,它是完整的。

至于同伴的偏见……

随便听听就好了。

而肖洋的想法此时此刻就是在场的诸多影评人的想法。

无论国内国外。

作为专业的电影人,好电影他们可以夸,但本质上过来观看,还是抱着挑刺的想法而来。

可至少这前面的17分钟……

无论是配乐,还是男女主的演技,亦或是这些已经发生了的剧情,都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很新的东西。

不是新在技术或者是艺术,而是一种风貌。

原来……天朝电影不仅仅只有苦大仇深。

也不仅仅只有打的很好看,可剧情内核却薄弱的一塌糊涂的功夫片。

《山楂树下》这部电影……很不错。

至少对于这17分钟来讲。

……

而接下来的故事,与许鑫所赋予的电影气质一样。

无论是静秋那“走资派”的家庭,还是她为了留校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许鑫的处理都相当内敛。

静秋回到家,想到再也看不到老三时,只是露出了难过的表情。

然后就默默拿起了家里的那些牛皮纸信封。

熟练的折叠好,用胶水封上。

这些信封都是要贴补家用的。

静秋的母亲回来时,看到了忙碌的女儿,喜悦也只是一闪而逝。

接着便同样拿起了一堆信封,同时嘴里还唠叨着对静秋争取留校任教的叮嘱。

许鑫在整部电影的处理方法上,把“家庭”这一块的设定并不是什么温暖的家。

家,当然要温暖,要有亲情。

但考虑到那个时代,以及“走资派”这个名头,他赋予了这个家里的静秋、静秋妈妈俩人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

畏手畏脚。

同时也让静秋这个角色更加合理。

而刘一菲的演技也完美无缺的驾驭了这种“自卑”。

从走路的姿势,到言谈举止那种慢声细语,处处小心翼翼的感觉……直接利用反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静秋。

在县城里的静秋,就像是一只关在了笼中的鸟儿。

与乡下时,那动不动就露出了笑容的她截然不同。

因为看不见静秋的笑,刘一菲更多要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所以在整个县城里的戏份中,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只提线木偶,生活在妈妈的愿望寄托,与那头顶带着个“大帽”的罪名之中。

而电影在这段进程中,许鑫减少了一切不必要的声音。

背景音乐一次没有出现过。

甚至静秋所到之处的各种地方人都很少。

同时色调的处理也更加隐喻。

随处可见的蓝色,蓝色的卡其布工装,蓝到发黑的屋子房顶,以及那更加灰暗的天空……

而为了让这种蓝色可以产生沉浸感,同时也在里面添加那“苦中带甜”的滋味,老三的出现,也都被许鑫安排在了晚上。

那种蓝黑色没有全黑的天空下,一盏昏黄的路灯下。

老三就站在那路灯下方。

而当静秋走进了象征着点亮自己内心的光影之中时,她才会褪去那种自卑与不安,在这一瞬间似乎重新化作了展翅高飞的鸟……

看的所有人都不自觉的露出了笑容。

很简单的拍摄手法。

同样简单的人物内心描写。

可偏偏……搭配那种沉静的气质,以及悄然响起的变奏版,朗朗亲自弹奏的缓慢钢琴独奏《BELLA CIAO》。

这个县城的夜晚,似乎在女孩的笑容中彻底变得鲜活了起来。

“哇哦~”

当看到路灯下面女孩那绝美的笑容时,现场那不足一半的观众里面传来的惊叹声,就是对刘一菲最好的赞美。

不自觉的,她脸上一热。

万幸,黑暗的放映厅中,别人看不到她那一抹嫣红。

而她不自觉的扭了下头,看着那仰面朝天睡到不省人事的许鑫……

那一抹羞意又变成了无奈。

这要是蜜蜜演的……你要是还敢睡觉,我都敬你是条汉子……

唉……

克制着自己捏着许鑫的鼻子把他喊起来的念头,她无奈的摇了摇头。

……

整部电影,就在许鑫这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中缓缓行进。

逐渐的,观众也看明白了。

这个名叫“静秋”的女孩每次出现走路镜头,都代表着一种时间的交替。

她走的路短,时间过渡就短。

走的路长,时间跨度就长。

而在这期间,静秋和老三的心态转变、包括那种关系的确定,以及偷偷摸摸的情感,与整个县城的“大鸟笼”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那一抹暖色的灯光,从夜晚的那一盏路灯开始,一点点的朝着黎明前进。

到黎明,到白天,到点亮女孩的全部。

整个暗蓝色的基调,就悄然的被老三一次次的出现,给驱散。

而静秋脸上的笑容也终于不再是自卑和做作了。

俩人的感情有了飞速的进展。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美好。

而电影的进度,不知不觉间也过半了。

故事,发展到了静秋发现了老三的住院。

“白血病”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整个故事中。

让已经沉浸在这部电影那种宁静而独特的氛围中的人瞬间清醒……

突兀么?

很突兀。

原作里老三忽然得了白血病也同样很突兀。

但在电影里,许鑫之前已经在老三自述的地质勘探队的工作中,给出了提前的铺垫。

静秋问老三他们到底在找什么,是煤矿么?还是其他矿石的时候,老三总是闭口不谈。

显然,这一队地质勘探队找的东西是隐秘。

而静秋在医院找到老三之前,也去勘探队里面过一次,从和旁人的对话中得知,老三并不属于勘探队。

他和其他一些地质专家一样,是属于某个特殊的队伍。

这一切的铺垫,都在为了老三得白血病的合理性而做预埋。

所以,在静秋问老三“你是不是得了白血病”的时候,老三否认的很干脆。

称只是“小感冒”而已。

可许鑫却在摆设上面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老三身上崭新的病号服,那蓝白条的颜色要比浆洗很多次的病号服要重。

同时,老三的饭盒也是蓝黑色,而非铝制。

一切一切的小暗示,都把这种暗蓝色与死亡贴上了标签。

而在这一幕中,刘一菲也终于展现出了一秒钟切换四种情绪的演技。

先是认真询问时的忐忑,接着是得到答案时的喜悦,喜悦之后急需发泄的难过,以及最后那一抹脱力……

一切的情绪都在老三回答“只是普通的小感冒”之后的凝视中,被体现了出来。

情绪推进相当完整,衔接恰到好处。

当那双眼睛里的泪花含而不落时,国内外的观众第一反应都是:

“这时候你该拥抱她了。”

而许鑫却再次把这种情绪给隐藏了起来。

压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