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2/2)

作者:北城二千
袭哈密,吐鲁番将领牙兰逃去,大明再度收复哈密。

到了正德八年,哈密再度丢失,并且吐鲁番首领满速儿带兵进犯肃州,被兵备副使陈九畴击败,并逮捕了通敌者写亦虎仙等人。

在嘉靖继位后,杨廷和列举了写亦虎仙的罪状,将其处斩,而仅仅两年之后,吐鲁番为写亦虎仙报复明廷,再攻肃州。

在满速儿的压力下,明廷围绕着哈密问题再次发生争论,而张璁、桂萼趁机排除异己,他们将未能收复哈密的责任推卸在了诛杀写亦虎仙的杨廷和身上,兴起了“封疆之狱”,大量主张收复哈密的干臣被贬。

最后嘉靖皇帝听取了兵部尚书胡世宁的建议,决定放弃哈密,不再收复。

这就是哈密四立四失的全过程,大明在设立哈密卫后的一百二十年里,反反复复的丢失哈密并收复,但最后却由于大礼议的爆发而在这场争夺战中失利。

在出发嘉峪关后,抵达哈密城前,朱辅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收复西域。

因为他看到的只有荒凉的戈壁滩和千里无人烟的景象。

但在抵达哈密后,并且听到马顺国所说的天山南北疆情况后,朱辅炬改观了。

整个西域,几乎是绿洲连着绿洲,草原连着草原的。

或许有一些戈壁滩,但他们都是断断续续的。

只要修建了铁路,大明在西域的统治便会稳固,而西域当地的优良铁矿也会被大明所用,河西也将成为内地,不再受战争之苦。

朱辅炬将自己的感受记载在了军报中,并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感受了一下西域的风土人情。

只是昔年的千里佛国已经不在,剩下的只有一望无垠的绿色。

在大明记载中的哈密明明是佛教气氛浓厚的地方,但从哈密国被灭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如今这里已然是一片绿色。

“若是再放任不管,恐怕数百年后,西域无我汉儿立锥之地……”

朱辅炬将自己的感受记载写在了军报里,也在他写完这句话之后,帐外传来了蒙古语的交谈时。

片刻,马顺国掀开帐帘,对帐内的朱辅炬作揖道:
“参将,阿卜论已经抵达哈密城了……”

“动身吧,早些把事情定下来,都督他们已经抵达星星峡,距离此地不远了。”

听闻阿卜论抵达哈密城,朱辅炬合上了军报,起身便准备着甲。

马顺国见状,告诉了来使自己一行人将会在片刻后去哈密城内,与阿卜论商讨归顺事宜。

说完,他进帐帮朱辅炬着甲,并且自己也回帐篷穿上了一身甲胄。

三月中旬的西域已经有些燥热,明军的布面甲穿在身上不免让人有些出汗。

“这甲胄,感觉该换换了……”

感受着手上传来的触感,朱辅炬略有感叹的说着。

毕竟眼下各国都开始装备燧发枪,明军更是装备了击发枪,单纯的布面甲似乎已经无法抵挡子弹带来的冲击和穿透。

如果不改进,那在战场上,甲胄内的甲片或许还会对明军士兵造成二次伤害。

明军是时候换装了,不过朱辅炬只有上疏建议的权力,没有更改的权力。

带着这种想法,他带领百余名骑兵,跟随百户特木尔进入了哈密城。

这是他们抵达哈密之后第一次进入哈密城,城内的景象和朱辅炬想的差不多。

街道上、房屋里……

这座曾经由大明帮忙督建的哈密城内,朱辅炬没有看到一丝关于汉人痕迹的留下。

街道上回回人和蒙古人,以及远处的清真寺都在表达着这里的主人到底是谁。

这让朱辅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好在今日之后,哈密城将成为一座彻底的汉人城池,这让朱辅炬稍微舒缓了情绪。

在特木尔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昔日哈密国的王宫,虽然说是王宫,但是规模也小的可怜,还不如一个四品官员的府邸大。

因此在进入后,没穿过几扇门,朱辅炬就在一个百来平的所谓宫殿内见到了坐在王位上的阿卜论。

阿卜论,其父阿都剌因为拉失德汗第十二子,在马黑麻汗时被封为吐鲁番总督,独裁统治吐鲁番四十余年时间。

万历后期,阿都剌因不断向西进攻,因此独立于叶尔羌汗庭,并自称可汗。

阿卜论作为其长子,在七岁时随父西征,被库车阿奇木扣作人质,直到五年前父亲阿都剌因去世,他才得以返回吐鲁番继承父亲留下的汗位。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会先稳定了对领地内的统治,而后集中力量向西发展,并在四年之后西进,将分裂三十年之久的叶尔羌汗国重新统一,自己登上汗位,被人们称为阿布都拉哈汗。

只是,在林丹汗的搅局下,他几乎没有机会西进,被死死卡在了大明和林丹汗之间。

尤其当林丹汗覆灭西边的叶尔羌后,他心中统一叶尔羌的愿望落空,整个人只能惶惶不可终日的活在自己的领地内。

所以,当明军出兵西域的消息传来,已经无所求的他并不准备抵抗,而是准备接受大明皇帝、齐王的旨意,老老实实的投降。

“大汗,如果……”

宫殿上,除了守备各处城池的千户和百户以外,吐鲁番汗国的十几个千户和百户纷纷聚集在了这里。

在这里,朱辅炬也开口转达了大明开给众人具体的归降待遇。

阿卜论作为大汗,可以受封西州伯,其子嗣和吐鲁番汗国的两名万户则是被授予正二品上护军的武勋散阶。

除了他们,军中千户被授予正四品上骑都尉,百户被授予正五品骁骑尉,没有一人被亏待。

担心他们不了解这些官职的分量,朱辅炬还特意做出了一番解释。

伯爵年俸三千两,正二品年俸二千两,正四品年俸一千二百两,正五品年俸八百两。

除去这些散阶俸禄,作为大汗的阿卜论还能得到兰州肃王府麾下的会宁郡王府居住,并且得到正五品兰州兵马使的实职。

五品兵马使虽然不大,但也有五百到一千不等的兵马可以驱使,这对于阿卜论来说,算是一个保他安全的保障。

这么算起来,阿卜论的年俸便是三千八百两,并且他还会获得二十万亩青海草场,其子嗣每人获得十万亩,万户、千户等人每人五万亩,百户和平民则是每户万亩。

大明开出的归降条件,不可谓不丰富。

尽管在做的许多千户、百户都知道,青海的草场脆弱,不如西域的草场水美草肥,但架不住数量多。

自从林丹汗西迁以来,天山北部和南疆大半的草场被他占据,吐鲁番汗国只能蜗居在龟兹以东、哈密以西的南疆地方。

这里固然也有数千、上亿亩草场,但草场不可能都归他们,牧民和参军的士卒也需要放牧养家。

三千八百两白银,足够阿卜论每年买数百头牛,数千只羊,更别谈那二十万亩草场了。

哪怕极为脆弱,但每年出栏个三四千只羊还是不成问题。

单单这些羊的收入就有上千两银子,如果驱赶去陕西、四川贩卖,还能卖出数千两。

每年五六千两银子,算上自己的子嗣们,一个西州伯府能岁入近二万两,拿来养兵也能养两千多人了。

存个几年,他甚至能拉出又一个吐鲁番汗国的兵力。

面对西边态度不显的林丹汗,大明的条件很难让人不心动。

因此,还不等阿卜论做出决定,殿内的许多千户和百户就看向了他。

毕竟按照实际情况,如果大明对阿卜论一家开出的条件是丰厚,那给他们开出的条件就是致命性了。

他们当一个百户,一年才能赚多少?几十头牛羊?

可归顺大明呢?且不提万亩草场的产出,单单那八百两银子的俸禄,就足够他们买上百头牛,上千只羊。

在大明给出的待遇面前,阿卜论给的待遇狗屁不是。

面对他们的目光,阿卜论丝毫不怀疑,如果他敢拒绝或者是和大明交战,他手下这群人会直接砍了他的头去归顺大明,拿走属于他的“西州伯”。

因此,面对这群如豺狼一样的目光,阿卜论看了一眼朱辅炬交给自己的满桂手书内容,随后便不假思索的起身,行抱胸礼:

“我愿意携吐鲁番十二万部众归顺大明……”

下午的更新四点半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