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2/2)

作者:北城二千
br/>
藩王为了自己的藩国,必然会出足够的力量来弹压当地土人,进行人口迁移。

这并不是说朝廷就有多大恩德,因为真说起来,以工代赈实际也是各取所需。

在采用多点建设的建设手段下,从京城出发的路基,已经全线贯通到了朔州马邑县,全程八百多里。

但到了洪承畴嘴里,明明还没有人饿死,他却主动让巡查御史上奏占婆府饿死百人。

“没说错,你们按照这样往上报便是。”

他们的不满被洪承畴看在眼里,但他也知道这三人除了木懿外,其余二人都头脑简单,很好哄骗,所以他起身后假装慈悲的叹了一口气,紧接着转过身背对四人:
“朝廷艰难,苦了交趾的土人,才能不苦云南的百姓,不苦云南的少民。”

“哪怕之后我上疏开战,他们也不会催战,因此我们才能慢慢的平缅。”

木懿脸色不太好看,但洪承畴却问道:“饿死了多少土人?有没有饿死移民?”

四川的事情,孙传庭不是脑袋一热就干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如果他们有反应,那即便可以平缅,我们也不能平缅。”

“不管是对外征战,还是对内打击豪强,这都是必要的手段。”

“伱们让交趾的巡查御史向朝廷汇报,就说占婆府米价飞涨,已经有百余土人饿死了。”

孙传庭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并攥紧了缰绳:

哪怕朱由检能帮朱慈燃操持政务,但朱由检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孙传庭不敢想。

印度厮当的诸藩等同是大明的充电宝,上面土人种植的粮食会低价输入大明,而土人的暴乱则是靠藩王镇压。

“这种时候,就需要君王施展手段来缓解土地兼并。”

“听闻北方的铁路已经铺设到了张家口,估计也就一两个月左右,从京城前往张家口便只需要五六个时辰了。”

他这话说出,立马让身为云南少民的龙在田三人有些羞愧了。

孙传庭没有回答孙秉文,眼下是否是盛世的问题,但旁边的周肈很清楚。

虽说人多,工程完成的快,能大大缩短工期,但对于朝廷来说,这么做的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

就藩地有没有必要发给诸藩?在孙传庭看来是有必要的。

马邑距离振武县并不远,所以当得知路基建设已经抵达马邑后,孙传庭便带着家中长子孙秉文乘骑马匹前来围观。

旧港、三宣六慰、瀛洲、南州、交趾……

孙传庭很清楚,对外征战、对内赈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别说他们四个,洪承畴都有可能被撸下去。

若是辖区内有人饿死,并且被巡查御史捅到了京城,那可是开不得玩笑的事情。

如果四十九年后,朱慈燃也在五十多岁的时候驾崩,那大明顶多两代明君。

但他很清楚,以朱由检的能力,最少在他在大明的时候,这股势力不可能被人整合。

为了安置他们,朝廷只能发动大基建。

朱由检搞农业拖拉机就是因为他要把东北和海外的无用土地变成实用土地。

“交趾南边的米价已经涨到了七百文一石。”

他一直支持朱由检的新政,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理念相符,政见相合,更重要的是,孙传庭能看出,他们两人走的道路是对的。

但这个问题,就需要藩王自己来“赶苗拓业”,巩固藩国国祚和民族血脉了。

在工地做满一个月,赚到的工钱也足够买一百斤米,或者四百来斤番薯、马铃薯了。

但是有了大灾,百姓的田地干裂,种不了地,大量的失业人口涌现。

至于为什么朱由检把印度厮当的两亿亩耕地发给诸藩,也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的。

孙传庭在四川干的事情,算是给朱由检探路,看看士绅的力量与当年相比,衰弱了多少。

不过,龙在田、吾必奎、木懿等人还是有些不太高兴。

这点草场耕地,只能缓解土地兼并,让矛盾在以后爆发。

尽管世人皆说眼下是天启盛世,但实际上是不是盛世,他们这群官员最清楚。

周肈摇了摇头,心里清楚朝廷以工代赈的压力有多大。

在他的面前的会厅内,吾必奎、沐启元、龙在田、木懿这四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他说话。

把这一圈消化完,基本能为大明续命百年,也仅仅只有百年,并且这续命百年的前提是,大明不能出昏君。

他们以为洪承畴苦土人是为了自己的功绩,现在看来,他苦土人是为了不苦云南的少民。

“殿下也想给灾民涨工价,只是……唉……”

只可惜,他们三人想和洪承畴玩把戏,着实太嫩了些。

“此举……”洪承畴侧过半张脸来,面露不忍,在被四人看到后,又连忙背过身去,长叹一声:“非我所愿啊……”

洪承畴是很清楚万历朝、泰昌朝大军团作战总是失败原因的,说白了就是后方催战。

“所以我们是鼎盛时期,对吗爹?”孙秉文抢答,但他的问题把孙传庭和周肈都问住了。

死一些土人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哪怕死几万,几十万平民,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所以他要试探朱由检对土人的态度。

也就是说,哪怕朱由检活到朱元璋的岁数,那也不过是四十九年后。

压榨云南和交趾,就一定会有土人暴动,饿死。

“但这样,那山陕两省那一年的百万饥民……”周肈皱眉,不忍抢答。

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各省的灾民,加起来朝廷每年得拿出上千万两来以工代赈。

周肈虽然和孙传庭一起归家,但毕竟孙传庭的根基尚在,打听一些消息十分容易。

实际来算,朱由检给大明这一亿三千多万百姓扩充的实用土地,只有泰宁三府的那上亿草场和瀛洲、旧港的上亿亩耕地。

这一长串的地名确实代表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可那又如何?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防止迁移过去的汉人蛮夷化。

“听说殿下准备对建虏用兵,准备一战定乾坤。”

“宫中的贡茶果然香气扑鼻,等会你们离去的时候,各自带一斤走,这次殿下让人送了十斤给我。”

官学推广成功,士绅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周肈见状也策马跟了上去,身影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

洪承畴还是那句老话,保证移民活着就足够,但他说完后却主动说道:

“要平缅,就要让朝廷知道,交趾有困难,云南有困难。”

朱由检在,大明就是天启盛世,如果朱由检走了,那大明……

“殿下的这步棋是下得比较险的,不过越险越好,只有殿下的棋被吃了,那我才能提早登阁……”

“西南那边,听说府道也建设的差不多了,估计来年洪经略也要上疏准备收复三宣六慰了。”

但如果朱由检在意,并且呵斥了他,那他就会老老实实的,宛若蛤蟆一般,等朱由检使唤他,他才会磨磨蹭蹭的平缅,争取不给朱由检找事。

在他说完后,沐启元才说道:

大明没有那么多精力来控制印度厮当,分封藩王过去,以大明的宗藩体系来说,藩王所处的地方,便是朝廷的疆域。

朝廷不管他们,他们就没饭吃,没饭吃就得饿死,就得造反。

“轰隆隆——”

因此,以往只是工地的路基建设,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

显然,他们是对于洪承畴不把土人性命当成人命的做法不满,这或许和他少民的身份有关。

“我说殿下做事缓和,是因为他为了百姓着想,忍了三年,直到眼下旱情范围缩小才对建虏动手,换做旁人,可能一天都忍不了。”

这算什么?自己提供执政不利的把柄上去,让皇帝把自己撸了?

这三人的寿命,最长的也不过就是朱元璋,而朱元璋活了六十九岁。

“回去吧,知道百姓没有被克扣工钱,我就已经满足了。”

“国朝眼下的兵马有多少,你清楚吗?”

当然,洪承畴并不担心内阁和六部的苛责,因为只要朱由检不说话,内阁和六部就拿他没办法。

“可是眼下国朝不是初期……”周肈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孙传庭的话回答,紧接着抬头看向了远处的工人。

“没有对外征战获取的金银田地和粮食,国朝支持不下去的。”

瞧着四人不开窍的模样,洪承畴十分无奈。

两者,无非是快几年登阁,和慢几年登阁罢了。

“他们知道有困难,就不会催促平缅。”

木懿是洪承畴在西南最倚重的人,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质疑起了洪承畴的话。

“你们退下吧……”

洪承畴说罢,摇头便走向了堂内,不给四人挽留的机会。

龙在田、吾必奎、木懿这三个云南少民出身的将领闻言,纷纷羞愧得低下了头,只有沐启元是汉人,并不在意洪承畴的表演。

不过不管怎么说,洪承畴算是为他们解了惑,四人在短暂的沉默后,纷纷离开了经略府,按照洪承畴的吩咐去办事去了……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