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1章 脚步虚浮人消瘦(1/2)

作者:北城二千
“呜呜——”

“动了动了!”

“真的动了!”

天启十年冬月初三,当汽笛声从京城西城站响起,宣传了近一年的火车,终于通过了重重审核,最终出现在了大明百姓的眼前。

原本预定九月底通车的这条铁路,推迟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主要还是因为经验不足。

好在眼下把事情都解决了,其它铁路的问题也就一并解决了,工期不会和京门铁路一样耽搁。

作为京城通往门头沟的铁路,其出发点自然在距离门头沟最近的方向,京城的西面。

因此,京城西站,这个以大明建筑风格建造的混凝土结构车站,成为了大明第一个车站,并且今日的它,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由于考虑到了未来五十年大明的人口可能会增长,因此在车站设计之初,朱由检便要求工部必须让火车站按照当地人口除以十的容纳量来建造。

因此作为大明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车站,京城西站占地七百亩,总建筑面积为约一千亩,站内设十座站台,共十八个站台面,四条股道,可容纳十三万人等车。

虽然前一秒在埋怨,但听到翻牌卫平阳后,朱由检还是很诚实的转了过来,并带人向着卫平阳的宫殿走去。

只是他这么提高,朱由检略微皱眉:

“内阁、六部、六科、五军都督府等各级七品以上的官员都试着乘坐了一下,下车后无不惊叹。”

驿站已经转变为了铁道站,每个站有一伍铁道兵,每隔十里一站。

朱由检手头的事情太忙,没有时间去看火车试运营,但百官们有的是时间,因此在京数万官吏基本都提前体验了一下乘坐火车的感受。

“工人不能裁撤,这二百万雇工身后是二百万户人家,是上千万人,裁撤了他们,这些人吃什么?”

“卖票卖票!”

“十万斤货物,走陆路和水路成本多少?”

从古至今,一个王朝的京师从不缺有钱人,尤其是喜欢尝鲜的有钱人。

或许只有对于迁移利未亚的诸藩来说,他们才算是劳力。

“一文三里?这也太贵了!”

“但即便如此,二十节车厢共用运货,每里的利润还是在一百文左右,京津铁路整段跑下来,货运费七十五两银子,而工部的利润在整车二十六两左右。”

在那双手搭上香肩瞬间,便是朱由检不开口,卫平阳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望着那五个牌子,朱由检想到了新婚这一个月以来自己和袁禧嫔的事情,倍觉脚步虚浮。

卫平阳想让朱由检吃点东西,但朱由检看了一眼窗外,发现天色黑了之后,便摇头道:
“寅时(凌晨三点)我还得回长春宫,少吃一顿不会如何。”

按照两年前矿课司成立时的数据,当时大明国营和民营钢产量不过可怜的一千多吨,生熟铁只有十四万吨。

正当乌压压的百姓都在围观那一辆辆驶出的火车时,京城西站的工人也开始敲锣打鼓的宣传起了票价。

“无事就退下吧。”

忙碌之后,两名宫女端来了两杯御酒,朱由检拿起酒杯,与面带羞红的卫平阳合卺(交杯酒)后,四名暖床宫女也从床内钻出。

借助他们的利己想法来推广火车,这也算是朱由检的无奈之举了。

“殿下……”

对于百姓们来说,火车的优点是节省时间,而对于贫农和低产百姓更是如此。

卫平阳毕竟是宣城伯府的贵妃,理应在朝鲜李韶禧前面。

当百姓都在热火朝天的围观火车时,朱由检还在齐王府里埋头处理奏疏,并且接见了工部的温体仁。

他说完,牵着卫平阳的手走进了卫平阳的寝宫,并拉着她坐到了床边。

“太贵了,坐不起坐不起……”

可即便如此,大明的工业产量,也基本达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朝的水平,可见清朝工业基础之差。

当然,说这些还是太早了,京门铁路不过刚刚运营罢了,而京津铁路也将在下个月底完工。

“殿下,是不是先用膳再入寝?”

“下官领令旨……”温体仁作揖应下,朱由检也继续向他问了关于其他几条铁路的状况。

“屁话,这么多货,得用多少马?怎么装得下?”

普通人想来偷铁轨,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毕竟这些铁轨都是固定好的。

只是利未亚的那群人并没有什么消费实力,而大明的劳改工已经充足,所以他并没有把这些人当人,甚至没把他们当劳力。

朝廷并没有公布铁车用什么作为动力,因此百姓们也不知道这个庞然巨物吃什么,用什么。

背后响起了脚步声,朱由检能听出来是王承恩,而王承恩这个点来,一般都是……

火车虽然乘坐起来有些吵,但能大大缩减百官们回家的时间。

眼下只是过去了两年时间,大明的钢铁合计产量就达到了三十二万三千余吨,翻了三倍有余,煤炭产量也是翻了三倍。

“果然还是古代好……”

“殿下,该翻牌子了。”

听到一文三里的票价,几乎所有百姓都嚷嚷了起来,并且嘴上说着要走。

“修远兄,这铁车虽好,但跑的还是太慢了,不如骑马来得痛快。”

这速度,别说骑马,便是眼下风靡京城的自行车都能超越它。

更何况,京城一些技术类工匠的工钱都是五十到百文不等,这火车的价格基本是服务于中产和高产阶级的。

“我不离开……”听到这话,朱由检有些语塞。

但那是应付崇祯,而崇祯是崇祯,朱由检是朱由检。

曹化淳不断的回禀,其中内容让朱由检大为舒心。

天启元年时每斤一文三的煤炭,眼下已经降低到了一文一斤,而火车仅燃料,每里的价格就是一百六十六文,算上人工便是二百文。

大概是过了三个时辰左右,脚步声重新响起,而进来的人却是拿着厚厚文册的曹化淳。

除了成化和万历,便是好色的泰昌和隆庆都得遵守这个规矩,更别提朱由检了。

工部为此专门按照朱由检的话,成立了一个铁路司,并且铁路司招募了不少固定的工人。

“各省的府道修建速度都很快,至今年冬月,朝廷合计修建府道四千六百里,铁路路基三千五百里,铁轨铺设一千二百里。”

有人感叹就有人质疑,和历史上第一次见到火车的英国人一样,大明的百姓也对火车的速度提出了质疑。

她举止有些有些笨手笨脚的,但某些事情就是要有这样的生疏才好玩。

“……”

说罢、他顿了顿,随后继续:“奴婢算过,按照眼下的工厂效率,以及军备院的预估来算,大规模推广工业蒸汽机并不是好事。”

哪里是他不离开,明明是袁禧嫔缠着他不让他走。

“我也是!”

曹化淳瞥了一眼,这才发现自家殿下已经把所有奏疏都处理完了。

“按照三日一人,从贵妃到平妃算吧。”朱由检无奈开口,毕竟他确实一个月时间没有和这五人同房。

“知道了……”

看着手中的文册,朱由检止不住的摇头,尽管他知道清朝时期的识字率、钢铁产量对比明朝都在下降,但他没想到大明爆发起来,居然比清朝爆发的还要迅猛。

虽然是豪门闺秀,但婚前都会有人专人教导如何伺候丈夫,卫平阳虽然害羞,但还是按着步骤,一点点的来。

“今年国朝钢产量三万三千吨,生熟铁产量二十九万吨,水泥三百二十七万吨,煤炭四百二十五万吨……”

例如眼下的货运定价,温体仁就经过多方走访,最后才定下了价格。

他们浪费的时间,早就足够铁道兵来抓捕他们了。

总之大约一刻钟后,朱由检出现在了卫平阳的永寿宫,而见到朱由检的卫平阳也显得很激动,连忙起身行礼。

当然,他要是强硬不走,倒也没有人敢说他。

受到晚明风气开放的影响,百姓还是热衷讨论这些的,尤其是在这种人人都能吃饱饭的时期。

果然,朱由检刚刚转身,便听到了王承恩让他翻牌子的声音。

“印度厮当、欧洲,这些还有着大量人口,国朝生产的布匹绸缎和生铁虽然满足了国朝自己的用度,但国朝之外还有堪比国朝两倍人口的庞大市场。”

门头沟除了军备院和皇店的工厂,其它根本没有任何一点值得民间商人进行货运,因此货运钱它是赚不到的。

为了九条铁路,铁路司预计会募工两万人,驻扎三营铁道兵。

“走吧。”

王承恩跟了上去,曹化淳在原地回礼,他还有事情要去办。

一天的工钱能坐九十里火车,很多人还是很有兴趣的。

要知道,目前运用在各大矿场、工厂的蒸汽机还是第三版,并且数量只有一千多台。

朱由检想起了齐国的事情,揉了揉眉心,曹化淳闻言摇了摇头:“暂时没有回信,不过想来以探险队的船只数量和规模,应该不会发生海难。”

车票一文三里的价格让朱由检不是很满意,但这已经是工部拿出的成本价了。

由于是从京城西通往门头沟,而里程不足四十里,因此整条铁路的建设费用并不高,来往的乘客也不多。

月明花暗笼轻晓,侍儿慢扶金步摇

只是这些本来用作货运的多轮自行车,最后都无一例外被京城之中的脚夫、轿夫看上,向着皇店下单。

“今夜在你这里留宿……”

这个安排是朱由检做的,因为他很清楚,平民受益,百官不一定会推广,但百官受益的话,他们便一定会推广。

温体仁在汇报,但结束后朱由检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

朱由检安抚着曹化淳,曹化淳闻言也拱手回礼:“奴婢清楚……”

“最好如此……”朱由检点了点头,随后起身。

乘船、乘车回家固然便宜,不过五六十文就能返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可路上浪费的时间却是长达半个多月的。

不仅仅是两轮的,还有三轮的。

“今日不翻了吧……”

只是这些国家大事,对于百姓们来说,着实有些过于遥远。

“每车的利润定在十两银子就足够了,让一些利不是坏事。”

“卖个票,我要坐来回。”

虽说很低,但基本招募的也是年纪大了的人。

只是温体仁毕竟不是傻子,他完全是那种看主人做菜的厨师,崇祯的喜欢推卸责任,因此崇祯朝做得越多错的越多,温体仁就干脆什么都不做,因为不做不错。

千里,对于火车而言,也不过就是一天半的时间罢了,而他们需要付出的那三百多文车票钱,则是完全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赚回来。

这有些不够,得达到九成以上,形成垄断才行。

不仅仅是他们,便是车站外,铁轨两旁的栅栏外都围满了许多百姓。

他本以为这运费收的有些高了,但实际看来是差不多的。

王承恩察觉自家殿下生气,当即转身翻开了卫平阳的牌子。

在二人坐回床上的时候,四人放下了床帘,仅有卧榻大小的空间便只剩下了朱由检和卫平阳。

“呵……”想到百官龌龊的嘴脸,朱由检忍不住轻嗤。

“那奴婢知道了,今日殿下翻牌卫娘娘……”

“还有一些……”温体仁连忙作揖,紧接着说道:

不过真的要说起民生,还是得看剩余的那九条铁路……

之所以没有袁禧嫔的,是因为不管朱由检去哪里休息,休息之后都要返回长春宫陪袁禧嫔的,这是礼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