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12章 开发东北(2/2)

作者:北城二千
个效率会大打折扣,基本一年只能开垦十亩。

一台价值一百三十两的拖拉机,一年开垦十亩到四十亩不等的土地,这比不上后世一台大型机器几天干几百亩的效率,但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性价比超高的生产设备。

不过这玩意不是说有银子就能随便弄出几十、上百万台,生产线是困扰大明的一个重要问题。

朱由检投资的六个蒸汽机工厂,年产的农用蒸汽机只有六千台,并且还需要三年才能达到这个数目。

另外,他还要建设配套的农用器械工厂,不然只有蒸汽机,没有组装的地方,蒸汽机弄出来也只能抽水。

“得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东北反哺大明,但得保证当地的粮食问题。”

“按照用了肥料过后有九斗麦,七斗纯粮食的亩产,养活一个人也得要五亩地。”

“辽东的亩产稍微高些,不过估计长城以北的就不行了。”

“辽东和泰宁、朵颜一共有七百六十多万百姓,养活他们最少就得接近四千万亩耕地,但……”

朱由检在心里算账,同时头疼的想起了这些地方的耕地数量。

哪怕辽东经过了朝廷移民支持的大开发,并且已经连续不断的开发了七年的时间,但当地的耕地数量也不过三千二百多万亩,算上泰宁和朵颜,也不过就是三千四百万亩左右。

当地还有六百多万亩的空缺,依旧需要大明从内地不断为其输血。

“六百万亩……六千台……”

朱由检算了算,工厂如果顺利的话,三年的时间里,应该能争气的弄出一万台拖拉机,这一万台拖拉机,大概率能在四年时间里,陆续开垦十万到四十万亩耕地。

第四年工厂达到六千台的产量后,第五年应该能增加六万亩到二十四万亩耕地……

这几十万亩耕地的增速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还是得加大人力开垦,尤其是辽河流域的耕地……”

朱由检只能把目光放到了人力开垦上,尽管他们开垦的速度慢,但胜在人多。

“承恩……”朱由检看向王承恩,对方躬身表示听到了,而他也顺势说道:
“今年开始向辽东下达新政,有愿意前往长城外开垦耕地的,朝廷发放耕牛一头,粮票三十石。”

之前朱由检下达过降低辽东开垦移民的粮食标准,那是因为大旱太严重了,大明没有那么多余粮供给他们。

眼下大旱稍微减退,加上有了瀛洲、旧港这两个大号充电宝的回血,朱由检完全可以恢复原来的政策,以此让东北耕地在未来三年增加六百万,乃至数千万亩。

他这个猜测不是无故放矢,而是因为他在前世扶贫资料里的时候,看过一些东北开发的相关资料。

他记得很清楚,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单纯使用人力的情况下,黑龙江和吉林这两个地方的耕地面积,从一百六十万亩不到,飙增到一亿亩。

算上奉天的耕地,一共一亿五千万亩左右,其中有一亿两千多万亩属于新垦地。

这还是没有任何官方支持,而属于百姓自发屯垦的情况下。

之后张作霖大力支持的十年时间里,东北的耕地数量又快速增加了近五千万亩。

张作霖的惠农政策,无非和朱由检一样,发放农具,牲畜罢了,而朱由检比他多的政策则是包括了直接发放粮食这块。

朱由检的政策是没问题的,在他没有支持辽东移民和耕地前,辽东百姓不足三百万,耕地不到一千万亩。

在他颁布新政后第九个年头,也就是几年,辽东人口已经达到七百万,耕地三千二百万亩。

人口翻了两倍不止,耕地三倍不止。

这还是因为他在天启六年后,将开垦粮食标准降低后的结果,但即便如此,辽东耕地依旧以每年二三百万亩的数量而增长。

不过增长也会到头的,尤其是大明的辽东地区面积并不大,实际上能开垦的都开垦的差不多了。

百姓们有顾虑,觉得长城以外太远了,而且土地不能买卖,只能租借,另外关外还有建虏的骚扰。

这些顾虑,朱由检只要解决了,哪怕没有蒸汽机,三年后的辽东依旧能增加数百万亩耕地。

“想要前往关外屯垦的,朝廷按照每亩地二十石粮票来回,然后按照原价卖给当地的百姓,可以接收分年支付。”

“另外朝廷会组织军队护送他们北上,并且规划村镇,驻兵保护他们。”

“从瀛洲调回来的十五营兵马,补全之后便护送百姓北上,后续上直都督府也会调兵保护他们。”

瀛洲调回十五营兵马,这给了辽东足够的兵力,哪怕按照“一旗守一村”来规划,他们也能保护三百七十五个村的百姓。

哪怕这三百多个村只有十几万人,那每年也能开垦十几到几十万亩耕地。

“殿下……”王承恩听了朱由检的话,不免提醒道:

“虽说眼下各地尚有近千万石的存粮,但百姓手里的地也不少。”

“按照这价格,每个百姓手里都有四五亩,但凡有个十几万人要涌出关去,那朝廷就能回收六七十万亩地,得拿出一千四五百万石粮票……”

王承恩的话算是极为委婉了,实际上他很清楚,辽东的百姓对于自家殿下颁布的政策极为信任。

如果这条政策颁布下去,那当地要面对的根本就不会是仅仅十几万百姓出关,而是几十万……

几十万人,他们手里有二三百万亩耕地,真按照二十石一亩的价格回收,朝廷可拿不出四千万石米麦。

他这种思维,有限局限在了数据上,对此朱由检笑道:

“百姓拿了粮票,你以为他们会直接全部兑换吗?他们可带不走这么多粮食,况且放在家里也顶多三年就会霉变。”

“他们自己家里还有许多米麦,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在前往关外后修筑房屋,然后过冬,等到明年自己的粮食吃完才会兑换粮票。”

“哪怕到了明年,他们也不会一次性把粮票兑完,今年辽东秋收的米麦,加上瀛洲的六百万石米麦,足够应付过去了。”

朱由检的话没有说错,辽东的百姓手里确实有不少粮食,而且经过这么些年的推广和旱情,粮票这玩意的信用力比银子还高。

辽东的百姓都是移民前往,粮票几乎伴随了他们在辽东落地生根的所有时间。

在他们看来,粮票到了手里,不管贪官污吏平时怎么贪污,只要周围有皇店,就一定能靠粮票兑换粮食。

因此只要维持着当地皇店的粮食数量,把粮食摆在那里让百姓安心,基本都不会爆发挤兑事件。

加上有熊廷弼、孙应元、袁应泰三人坐镇,辽东的吏治比起其他地方还算清明,所以百姓一口气兑几十石粮食的情况基本不存在。

“殿下教训的是,倒是奴婢想落了……”

王承恩经过朱由检的解释,这才想明白。

御马监只需要发粮票,而粮票这东西,想印多少完全看御马监自己。

眼下御马监是没有数千万石米麦,但只要他们印了粮票发给百姓,百姓就会认为御马监有。

届时,只要百姓不发生大规模挤兑的情况,辽东御马监手里的粮食,足够百姓日常兑换。

这实际上和银行一样,大部分银行都没有纸面上的存款数,基本都拿去发放贷款了。

但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一笔笔小规模的兑换,它还是能拿出来的。

“行了,那就按照这样办吧……”朱由检站了起来,看向正在擦嘴的孙守法,笑道:

“走吧,带你们去向万岁请安。”

“诶!”听到要去见皇帝,孙守法三下五除二的擦干净了嘴,顺带用泡茶漱了漱口,紧接着跟着朱由检走出了长春宫……

第二更估计晚上八点左右(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