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六十章 废除徭役(2/2)

作者:北城二千
br/>朝廷在做什么,百姓看得一清二楚,能受到怂恿的人始终是小部分。

废除徭役,朱由校不愿意,但朱由检的建议他却不得不听。

日后的格局和眼下不一样,只要有诸藩的存在,大明的皇室就不可能遭受到杀戮,如春秋战国的周天子一般,最差也可以得到一个二王三恪的待遇。

“自即日起,废除徭役,御马监皇店,地方县衙各处张贴告示,布告天下!”

朱由校隆声开口,彻底让不希望徭役消失的文臣们失望了起来。

徭役消失,代表着地方官府和他们在这上面贪无可贪,而他们虽然能用道义来和朱由检辩论,但一旦辩不过,政策的执行就是他们无法阻碍的了。

自此,他们不仅无法阻止一京十一省省道的修建,还搭上了“徭役”政策。

朱由检见状,也带头唱起了“万岁”,引得庙堂内外只得跟随唱声。

只是唱声结束后,朱由检也转身开始公布第三点。

“国朝今岁要做的第三点,便是收回铸币权,按照去岁天下地方金银铜矿场价格,朝廷出银子,收归国有!”

“不可!”

“殿下,此乃与民争利!”

“收矿税会让天下百姓寒心的!”

“殿下……”

这次带头唱反调的,是东林党的韩爌,以及浙党的姚宗文等人,而他们之所以唱反调,立场却是完全不同。

眼下的东林党已经是小党派了,本来有一百多位五品大员支持的他们,在被崔呈秀干掉了上百人后,眼下只有不到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员更是只有二十五人。

其中,袁可立等五品以上官员里,有十七人被调往了泰宁三府,因此庙堂之上,有身份和品级能上皇极殿议事的,实际上只有韩爌、左光斗、孙承宗、解学龙四人。

剩下的四人则是徐光启、孙元化等在地方,或者军备院的人。

总之,东林成了一个小党派,每日朝不保夕的,留下的大多都是能干点事情的人,而他们反对矿税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万历年间矿税对大明带来的弊端太大了。

相比较他们,姚宗文等人反对矿税的原因就很简单了。

说白了、他们身后的士绅是真的有矿啊……

要是朝廷按照去岁各地官府报上来的矿产去将各地金银铜矿收归国有,那士绅们得赔到姥姥家去。

然而,朱由检并不在意他们的意见,因为眼下的他们已经是朝堂上的一小部分人了。

天启九年和天启十年,天启十一年……

在这三年里,他们会连地方治理权都失去。

“孤在这里,即是对尔等说,也是在对天下百姓说。”

朱由检平澹开口,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

实际上他们都知道,他们阻止不了朱由检,但他们却不得不站出来表态。

比较他们,朱由检这话,实际上是给天下百姓打一针预防针。

对此、他一字一句的说着,而负责记录的鸿胪寺官员也奋笔疾书。

“国朝矿税,不与平常百姓征收,而是只与矿主、御马监征收,但凡有人打着征收矿税的旗号来盘剥百姓,若是官员,百姓可反,束缚官员押往京城,或者派人送信至齐王府门口。”

“若是地痞流氓收税,当场打死,赏钱五百!”

“若有兵马司、官府、衙役包庇地痞流氓,而锦衣卫知情不查者,株连三族,九族流放!”

严苛的规矩被下达,百官闻言都有些吃不准。

虽然这与当初朱元章制定的规则类似,但性质却不一样,朱元章的《大诰》里,针对百姓押官进京是有许多限制的,而朱由检没有。

百官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没有几个人敢出言反对,而朱由检见状则是转身对朱由校作揖道:

“陛下,臣要说的说完了……”

“既然完了,那就散朝吧……”朱由校闻言,也是一脸平澹的起身,并在起身后好似说家常一般道:

“齐王随朕至乾清宫赴宴。”

“臣领口谕……”朱由检应下,随后和朱由检向着皇极殿背后走去,而百官见状,虽是无奈,但只能作揖唱声:

“万岁……万岁……万万岁……”

伴随着唱声,君、王二人走出了皇极殿。

早就候着的大辂等待许久,魏忠贤和王安拿出马凳招呼朱由校上车,而朱由校下意识就想象曾经一样,拉着朱由检上车。

不过朱由检躲了过去,并作揖道:“哥哥眼下是天下至尊,而臣弟已然成年,再上大辂,不合礼法。”

朱由检的话无可挑剔,但朱由校见他这样,总觉得自己心里空落落的。

“弟弟说的也是……”

他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随后在王安和魏忠贤的伺候下,缓缓上了大辂。

大辂启动,向着乾清宫驶去,而朱由检则是步行跟随在车窗左侧。

朱由校坐在主位,目光一直停留在朱由检的身上。

朱由检却沉默的行走,双手放在袖中,似乎有些心事。

“待会是家宴,就不要提国事了,至于府里的奏疏,就让化淳和承恩帮忙处理,今夜在外廷留宿吧。”

朱由校给朱由检打了一针预防针,他不希望在家味浓重的家宴里,自家弟弟还在谈论国事,或者在吃完家宴后,急匆匆离去。

实际上,他自己也很忙,他的办事效率,处理奏疏的效率远不如朱由检,因此需要付出加倍努力。

只是每当他处理完奏疏,靠在龙椅上,想着朱由检的工作量是自己好几倍的时候,心里总是忍不住的对比双方。

哪怕是两人一起去天津,名义上两兄弟是放假,散心。

但是他们二人除了来回的路上一直互有交谈外,其他时候朱由校都很难见到自家弟弟。

卯时朱由校起床时,朱由检已经前往了海边的天津港,去看码头民夫们,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所在。

朱由校在辰时吃完早饭时,朱由检却去到了田间,看着田间劳作的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

好不容易朱由校开始处理奏疏,朱由检才回到县衙开始用早膳,然后继续处理奏疏。

午膳时两兄弟好不容易聚一聚,聊着天,吃着饭的时候,朱由检却还是要时不时处理一些加急的奏疏。

饭后也就午休时,两兄弟可以抵足而眠的休息一会儿。

但朱由检往往休息了半个时辰便轻手轻脚的起床,继续开始处理奏疏了起来。

反观朱由校,则是睡了一个时辰后才起床处理奏疏直到黄昏时分。

吃了晚膳,朱由校已经累得只想躺着休息,而朱由检却趁着暮鼓之前出门,去询问一些百姓劳累一天后的感受,了解地方官府的弊病。

等暮鼓结束,两兄弟又需要再处理一个时辰的奏疏,最后才有时间睡觉。

朱由校累吗?他当然累,这段时间以来,他每日处理五个时辰的奏疏,在古今往来帝王中,已经算得上“勤政”了。

可相比较朱由检,他的苦累似乎就没有那么夸张了。

这么想着,朱由校也忍不住望着朱由检的背影叹了一口气。

“自己的这个弟弟,似乎真的太累了……”

他眼神里闪过一丝歉意,而朱由检则是眼观鼻、鼻观心的继续徒步行走。

他没有在意到朱由校的眼神变化,虽然他在朱由校吩咐时点头了表示不谈国事,但此刻他的脑子里却在想关于日本和南亚的战事,以及国内赈灾、工业问题。

他好像和崇祯一样,天生就是劳苦命,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劳苦命更为明显。

旁人可以说他是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但却不可否认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朝廷,为大明百姓……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