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0章 聚宝盆(1/2)

作者:镶黄旗
 其实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在民间缓慢恢复起来的古玩交易。

不冠以“古玩”的名义,而只称其为“旧货”,是极有道理的一件事。

这不光是因为当时国家的法律法规严禁这种民间文物交易,需要借“旧货”避讳,给这种有点见不得光的行为打个掩护。

也是因为经历过“运动”浩劫之后,幸存的好东西实在寥寥,真正能够得上古玩标准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过去古玩定义是什么啊?

这点,康术德曾经告诉过宁卫民。

老爷子说只限于半坡彩陶、红山古玉、商周鼎彝、秦砖汉瓦、北魏造像、唐三彩、宋官窑、明代宣德炉、还有名人字画、明清瓷器、田黄鸡血、老墨古砚、珐琅雕漆、玛瑙翡翠、犀角牙雕、铜镜古币、内画烟壶、香囊扇坠、缂丝刺绣之类。

总之,过去说的“古玩”,无不是高端的文雅之物。

而且在先前有古玩铺的时候,许多知名商号是极重商业信誉的。

哪怕是不太懂的人登门求购,只要肯花钱,也必定能买到真品。

可现如今呢,还能去哪儿淘换去呀?

市面上能见到的,大部分都是退赔物资中不太重要的部分,人家不想要了才流出的。

不但品类低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都有,关键是质量也不行。

像石器、料器、竹器、木器、鸣虫罐、鸟食罐、烟枪酒具、木箱捧盒、算盘戳子、钟表眼镜、铜锁模具,这就都算是好东西了。

偏偏有点档次的,大部分还都是带伤的、残缺的,甚至充斥着大量制造低劣的赝品。

偶尔赶上败家子把家里好不容易留存下来的好东西,错当不值钱的赝品而出手。

还得赶上收货的人没眼力,才能流入市场之中。

之后,逛“鬼市”的买主还得凭各自的缘分,才能够捡到漏儿。

这样的市场情况,也只能称之为买旧货了。

怎么可能再够得上“古玩交易”之称?

所以老爷子认为,别说国家不允许了,就是国家放开了政策。

恐怕他这辈子也难以再看见像过去那样古玩交易的胜景。

说白了,这行已经乱了,没规矩了,真懂行的人也少了。

再难上得了档次,以后也就是活在阴影里,小打小闹的格局。

宁卫民不能不承认,他师父的话说得很大程度上都是事实。

如今这种情况下,古玩行的颓势那是一目了然的,跟过去比,当然是天壤之别。

但老爷子观念也未免有失偏颇,只是一味的看到不好的地方。

反过来身为“过来人”的他,却更看重这些“不好”的反面。

首先,就是物以稀为贵,包赚不赔。

大量文物的损毁,反而让仅存于世的东西的价值大大提升。

且不说老爷子自己都承认,过去他看不上眼的那些东西,今天都是好的了。

就说这年头的赝品,那都是民国仿的。

拿到日后一样是值钱的古董,根本不存在“打眼”的风险。

连这就叫筹码稀缺啊。

反而更值得去收集,也更容易从中获取暴利。

其次,真懂的人少了,高端市场的消失,这虽然不是好事,但却有好的一面。,

无疑是让古玩交易更接地气了。

也更刺激,更容易蛊惑人心了。

要知道,什么事儿,只有参与者众,才会造成真正的市场繁荣。

过去只有少数人爱这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那层次境界是高。

可话说回来,“清水池塘不养鱼”啊。

这同样也限制了参与者的数量,限制住了古玩的行市。

就像眼巴前的琉璃场似的。

除了少数的国人去光顾,大部分的交易都得靠外宾照应,后劲乏力啊。

反过来看“鬼市”就不一样了。

旧货和古玩掺杂,又摆在地摊上,等于古玩的门槛一下就消失了。

再加上,这种市场特性是有捡漏可能的。

对于贫穷的群体,骤然暴富的故事无疑也是最有吸引力的。

自然就能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吸引其中,扩大市场规模和需求。

最终导致古玩收藏变成一种可以全民参与,带有博彩娱乐性的投机行为。

说白了,就如同邮市的演变过程一样。

一开始兴起的确是单纯的文化活动,但沾上钱就保持不住纯洁性了。

以至于到了最后,真懂邮票,真爱集邮的人全都从邮市消失了,邮市彻底沦为投机场所。

还有当下长春正在进行中的“君子兰热”,也是一样的。

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可不是真爱花的人,那完全就是看重养这种话能一朝暴富,才跟着把身家性命投进去的。

只能说,这种变化对于把这些事单纯当做爱好的人,恐怕有点恶心。

可对于想浑水摸鱼发横财的人,却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

最后一条,老爷子受制于时代局限,衡量事物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过去,完全就没有考虑过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要知道,这一年的年初,美国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刚刚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尽管书中准确的预计了“信息时代”的来临,将会导致人类社会在工作、学习、交流等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

但老爷子显然是不会去看这本书的。

当然他也就不可能想到,更不可能相信,那些已经丧失殆尽的传统和规矩,一旦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恢复起来会有多么神速。

还有拍卖会这种西方的交易模式,不久便会运用到国内市场的古玩交易上。

而且很快就会以惊世骇俗,屡创天价的方式,为古玩再次树立起高端的行业标杆。

所以,在对古玩市场认知上,宁卫民和康术德的最大区别。

就是宁卫民一点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反而一门心思认准了“乱世出英雄”。

他心知肚明,恰恰是当下让他师父无比嫌弃的市况,才让自己拥有了“乱中取胜,独占先机”的暴发机会。

他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古玩市场混乱又惨淡时代。

至于他所发愁的事儿,可没有别的,只是国内受法律法规限制。

他无法像收藏邮票、书画、印石那样,痛痛快快,方便至极的把廉价筹码都揽在自己怀里罢了。

他吸筹速度太慢了,根本就没有大宗交易的机会。

想弄点好玩意,只能靠自己一趟趟“趟鬼市”捡漏,和去文物商店门口等着憋宝。

说句心里话,他是既盼着国家能早点放开民间文物交易。

可又怕那天一旦到来,市面上的好东西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价格高昂啊。

真的矛盾极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老天爷就像是体谅他的苦衷一样,尤为意外地把几近走投无路的孙五福推到了他面前。

非常惊喜地送了他一把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

千万别忘了,宁卫民之所以肯陪着孙五福去见徐老六。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想和这两个人建立起直线交易的关系,从而更方便的“捡漏儿”。

还别看这徐老六不是人养的,居然来了个“卷包儿会”,把厚道的孙五福给坑惨了。

可必须也得承认,徐老六造成的这种情况反而对宁卫民更为有利。

宁卫民多精明的人啊,几乎凭直觉一下就想到了。

他要是雪中送炭伸一把手,不但能得到孙五福的感激,还清过去的亏欠。

而且从此也就有了一个不怕丢面子,干熟了收旧货的实在人,为其忠心耿耿的效力。

这不就等于他有了个分身,能更方便的聚敛古玩了嘛。

他绝对相信,只要让孙五福明白京城东富西贵的道理。

再慢慢教给他收什么类别,不收什么类别,怎么谈价钱,怎么让主顾高兴。

就能让这小子收上好玩意的概率比起现在大幅增长啊。

说白了,孙五福于他来讲,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聚宝盆”啊,这可比收了一两件国宝级别的死宝贝强多了。

哪儿找这么好的事儿去?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别的不说。

光从二百二买断孙五福的那些“残余资产”里清理出来的两件东西。

宁卫民就捞肥了。

因为那些破烂里,还真有两件好宝贝呢,完全成了宁卫民收孙五福的添头儿。

第一件啊,就藏在那二十几件瓷器里,是被宁卫民一眼相中的。

那是个外壁挂满了花釉,内壁釉色蓝里透黄,黄里渗黑,黑中泛白,白里又流出一股鲜红色的笔洗。

别看宁卫民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东西。

而且当时这笔洗里,还放着一块没用过的肥皂和几根新蜡烛,落满了灰。

可问题是,真货、好东西,稀世珍宝,抓人啊!

懂行的打跟前一过,真东西就会像磁铁一样把人的眼光牢牢吸住。

那感觉就跟搞对象相亲时,男的见到一个大美女似的,眼睛一亮,有种勾魂夺魄的感觉。

要是假货,往外推人,怎么瞅,怎么别扭。

尤其宁卫民又牢牢记住了康术德说的“好东西往往深沉内敛”这句话。

他仔细短信这个颜色花不棱登的东西,觉着颜色艳丽却不跳脱,器物的形状也够稳当的。

上手一翻笔洗底,又是雍正的年款。

再加上这物件拿在阳光下端详,居然有淡淡的流色彩光。

他就断定这是一个好东西,一下入了他的“鬼子眼”。

要不怎么就那么乐意给孙五福二百二呢?

果不其然,等他拿回去给康术德鉴赏,才把这笔洗往桌上一放,老爷子的眼睛就腾腾发光啊。

看了没两分钟,老爷子就当场断言。

“你拿回来这东西,是比较鲜见的窑变釉啊。这是清雍正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品种,采用两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